内科学—循环系统: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一组综合征;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水肿。
心衰类型
I急性(急性左心衰常见)和慢性(占大多数)
II左心、右心和全心
III低排血量型(外周血管收缩、发冷、苍白、脉压变小)和高排血量型(四肢温暖、潮红、脉压增大,见于甲亢、动静脉瘘、贫血、妊娠等)
IV收缩性和舒张性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①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梗)最为常见
②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心肌病、继发于甲亢或甲减的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
2)心脏负荷过重
心脏前负荷(容量负荷):瓣膜返流性疾病,心内外分流性疾病,全身血容量增多性疾病
后负荷(压力负荷):高血压、流出道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诱因
1.感染(肺部感染)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
2.心律失常是诱发心衰重要的因素
3.血容量增加(静脉输液、摄盐过多);
4.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妊娠后期、分娩;
5.治疗不当(洋地黄、β-阻滞剂、利尿);
6.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又并发其他疾病(MI、甲亢、贫血、肺栓塞)。
二、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BNPpg/ml即可诊断心功能不全或症状性心衰,也是鉴别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特异性高的指标
三、心衰分型和心功能分级
1.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针对慢性心衰]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即心功能代偿期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引起乏力,称轻度心衰。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于日常活动即乏力,亦称中度心衰。
Ⅳ级:休息时有心衰症状,亦称重度心衰
2.6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6分钟的步行距离m—重度心功能不全
~m—中度;~m—轻度
3.Killip分级:
I级:无AHF
II级:AHF,肺部中下肺野湿性啰音
III级:严重AHF,严重肺水肿,满肺湿啰音。
IV级:心源性休克
四、心力衰竭的治疗
治疗原则: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左室进行性扩大,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
病因治疗:基本病因治疗,消除诱因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钠摄入
药物治疗:利尿剂、ACEI、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其他
利尿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一般用ACEI;干咳不能耐受者——ARBs。
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无影响的药物:硝酸酯类;
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无明显作用的药物:CCB
对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总死亡率较为肯定的药物:ACEI
不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总死亡率的药物:洋地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