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voice
者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衰作为心血管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患者人数持续增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群日益庞大,儿童和年轻一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人数日渐增加,心衰后备人群基数巨大,其危害甚至超过癌症。近日,在中国-医院合作联盟专科合作发展论坛期间,医声网就慢性心衰的治疗采医院季晓平教授。
专家介绍季晓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TheFellowofACC(FACC),山东省首届心血管病学专业博士生,-年在美国hartford医院研修学习。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第九届全国委员,山东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心脏重症分会常委,山东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双心专家委员会常委,山东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案例评审专家,多家杂志编委及审稿人。
承担或参加、、十一五、十二五、国自然等课题,发表论文数百篇,已在临床一线工作30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着较深的造诣,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60余名。
医声网近年来,有关专家对慢性心衰的治疗进行了很多探索,但在临床上,慢性心衰患者的长期管理方案尚无很好的样板。在这方面,想听取一下您的意见。季晓平教授:心力衰竭是心内科的最后一个堡垒,目前患病的人数在急剧增加。据初步估计,我国心衰的患病人数已经超过万,并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明确了心衰的发病形式,如左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促进发生左室重构的主要机制是交感神经激活和Rap神经激活,造成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目前,能够改善心衰预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神经内分泌进行拮抗等。
但需要指出的是,针对心衰的治疗,应该说近20年没有太大进展,虽然近年来我们有了伊伐布雷定和LCZ,但基础治疗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确定的方案。同时,这个方案虽然已经确定很长时间了,但做的并不好。尽管也有指南和共识,但落实的还不够,主要医院的管理团队还相对较弱,从事心衰研究的人员相对比较少。我想,建立一个长久的心衰团队是很重要的,要包括各个方面、级别的人员组织起来,才能真正把心力衰竭的病人管理好。
医声网关于心衰的治疗,我们了解到,医院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心力衰竭学院”,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季晓平教授:去年,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健教授的倡导下,“心力衰竭国际学院”宣布成立。之后,我们在全国第三家成立了齐鲁心衰学院。成立心衰学院的宗旨,就是把从事心衰研究和工作的人员真正组织起来。我们成立一个讲师团,把中国和国外的指南向地级市,医院进行推广,以使指南能够落地。另外,齐鲁心衰学院还组织医生针对疑难复杂的病例进行讨论,以提高大家对心衰的认识,并对心衰治疗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提高山东心衰治疗整体水平的目的。
医声网我们知道,心力衰竭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能否请您谈谈,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在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诊疗方面,现在亟需开展哪些工作?季晓平教授:心力衰竭的预后比很多肿瘤还要差,主要是心衰已经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病人的心脏已经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即使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预后并不理想。目前,从资料汇总来看,基本上是3个1/3。就是在比较规范的前提下,可能也只是1/3的病人心功能会改善,1/3的病人心功能会稳定,1/3的病人心功能仍然会继续恶化。
如何来改善这些病人的预后,主要还是规范治疗。从我们中心的经验看,如果真正能做到规范治疗,把病人管理好,定期进行随访,按照指南的要求,给予病人“黄金搭档”和“金三角”的治疗,特别是在β受体阻断剂、RASI的应用上,给予病人一个靶剂量,也就是最大耐受量的一个治疗,相当一部分病人还是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但是,这样的知识还需要普及,单纯地依靠一个中心或者一个大夫,还是不行的。因此,构建一个团队开展综合的管理,对于心衰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 对于这种黄金搭档的治疗,确实有一些病人不太能耐受。比如β受体阻断剂,有资料显示,有10%~15%的病人耐受不了靶剂量的治疗。而且,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有些病人肝脏、血压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病人总归还是少数。对这些病人,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能够耐受的大多数的病人,我们做得其实并不好。如果我们能够把这85%~90%的病人真正管理好,给他们真正用到指南推荐的最大耐受剂量,仍然会取得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尽管我们说心衰仍然是心内科的最后一个堡垒,我们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目前一些治疗手段的作用,其实对大多数病人来说,还是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从我们的经验看,已经有很多的病人,经过规范的治疗,心功能实现了逆转。
医声网慢性心衰患者的长期管理不仅仅是初诊医生一个人的责任,包括心衰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及基层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围绕病程进展的多个医疗角色,形成一个立体的心衰管理团队,在此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和好的经验?季晓平教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专业的心衰管理团队。国外曾经有这样一个研究报道,就是将病人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让心衰管理团队来管理,包括护士进行管理;另一个小组让专科医生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组的预后是一样的。这表明,有些病人并不一定需要专家教授亲自来处理,如果团队经过规范的专业培训,完全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但在现实当中,真正能做到在每个中心建立一个心衰管理团队还是很难的。因为,毕竟我们面对的并不是单纯的心衰患者,还有其它类型的病人。如果各个学科都成立一个团队,可能还不是太现实。但是,我想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目标。我们希望,医院建立起心衰、高血压、冠脉等方面慢性病管理团队,真正把病人管理起来,而不是单纯地治疗病人。这是我们今后奋斗的一个目标。
所以,管理这个词,对于我们医生来说,应该是更高的一个要求。这意味着,不是病人有病找你治疗,治疗以后你就不再管了。而是要和病人建立长期的沟通联系,对病人的情况能够定期了解,并给予及时准确的治疗。这就是所谓的管理,也是我们下一步奋斗的目标。
医声网官方白癜风的影响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