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前,曾经有一份机会,摆在大清面前:愿意当中国俄国,还是当美国英国?如果你能说了算,你会怎么选择?其实,当年“海防”“塞防”之争,就是两条道路抉择。最终大清选择塞防,也就选择被日本侵略,但也就选择大一统道路。今天再回首,当年那次抉择,仍然惊心动魄。
一
李鸿章为何要“海防”?
今天李鸿章,在多数人眼里,既是大卖国贼,又是大贪污犯,所以他干任何事,都是政治不正确。但在他那个年代,李鸿章作为“李相”,也不能全干坏事。特别是他负责海防,总得“在其位,谋其政”。
而年,台湾出事了,因为琉球人。这琉球群岛,土著是福建人,讲一口福州话。从朱元璋开始,给大明称臣纳贡,并开始全面汉化。通过转手贸易,挣了不少钱。但到中后期,琉球挣的钱,1/3上交日本。倭寇不仅骚扰闽浙沿海,更是盯上琉球群岛。琉球国小势弱,只能夹缝求生。
鸦片战争以后,中日走向殊途。日本西盘西化,开始对外扩张。年,日本提出“征韩论”,准备吞并琉球,再占领朝鲜、台湾、菲律宾。一盘很大的棋,正在全面谋划。
年,琉球一艘船,海上遇台风,飘到台湾附近。船员弃船登陆,遇到原住民。这些原始人,杀死50多人。剩下10多人,逃入汉人村庄,得以侥幸生存。
这种事经常有,谁遇上谁倒霉。但是这一次,日本要搞事。年,日本外相副岛种臣,借签订《清日修好条约》,把这件事情提出来。他们非常阴险,做好两手准备。第一,如大清认错,日本就讹钱。第二,如大清说管不了,那台湾原住民地区,就是无主之地,日本可以占领。
果然,大清被他算死,“那些野蛮人,我们管不了。”“既然你管不了,那就白纸黑字,把这事说一下,我们也不怪你。”大清官员很高兴,觉得日本好糊弄。其实不知道,自己上了当。
年,日军以此借口,悍然入侵台湾。清政府真的震惊,因为根本没有海军。当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曾建马尾造船厂,中国首个西式船厂,但只能造小炮艇。尽管这样,大清仍派1万洋枪队,分两次坐船前往台湾。他们最担心的,是船被击沉。
正在大清发愁时,日军也遇到麻烦。他们水土不服,1.6万人疟疾,失去战斗力。他们一看没法打,趁大清不知情,请英国人调停。清政府由于没海军,也怕日本封锁海峡,自己后勤跟不上,所以同意和谈。
结果在谈判中,大清又上了当,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这就等于承认,琉球人受日本保护,琉球属于日本。日本以此借口,正式吞并琉球。
正是这件事情,让李鸿章觉得,日本是大威胁,没有海军不行。所以,李鸿章打报告,提出“海防论”,要建设强大海军。
你海防就海防,关塞防什么事?大家各干各的,两手抓两手硬,难道不好吗?道理谁都会讲,关键问题是钱。购船、练兵、简器三项,至少先投万两。
大清已乱20年,太平天国、捻军运动……还没缓过劲。而平定陕甘回变,更是得花大钱。当时每年直接军费,得多万两银。而间接开支,近万两银。而清政府一年收入,也就0多万两银。这就花掉1/7,还得吃喝拉撒,哪还有钱办海军?现在还没进军新疆,就已欠军饷万两。
所以李鸿章,建议放弃新疆。那里相隔遥远,又这么荒凉,就算有危害,暂时显不出来。而且乾隆以来,每年投入几百万,这是财政无底洞。而东南沿海,是国家命脉,税收主要来源,一旦出了问题,大清立马玩完。
当时大清朝廷,顿时吵成一团。大部分人觉得,李鸿章说的对。连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一向最支持左宗棠,这时也发生动摇。
而慈禧太后,还有烦心事。她儿子同治皇帝,非要修复圆明园,被她臭骂一顿,干脆自暴自弃,去逛八大胡同,却染上花柳病,眼看就快完蛋。
这年慈禧40岁,刚刚人入中年,家事国事交织,挑着千钧重担。应该怎么办?她也没法定。于是她就写一封信,问左宗棠三个问题:
第一,新疆到底有没有收复价值?收复新疆会不会耽误海防?第二,清军到底能不能打赢阿古柏?能不能速战速决?第三,国家这么穷,新疆这么远,怎么向新疆运粮?
二
左宗棠为何要“塞防”?
年,日军入侵台湾时,左宗棠在干什么呢?他正在准备收复新疆。这些年,他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捻军运动,牵头平定陕甘回变。年马化龙投降;年马占鳌投降,并抓马桂源献功;年马文禄被灭,陕甘回变终于平定。朝廷还没下通知,让他收复新疆,但所有人都认为,这事非他莫属。而左宗棠自己,也在着手做准备。
当慈禧问左宗棠,“要海防,还是塞防?”,他上一个报告,表明自己态度。
第一,海防塞防都重要。他当过闽浙总督,对海防当然熟悉。他创建中国首家海军学校、首家现代造船厂,所以当然知道海防重要性。但他认为,洋人海上入侵,其最主要目的,是做生意挣钱。所以海上威胁程度,都在可控范围内,多可用外交解决,并不是迫在眉睫。所以发展海防,要加快造船工业,逐步发展海军,既修炼内功,花钱也最少。
第二,放弃塞防不省钱。即使放弃新疆,也不能省多少钱,因为不管怎么说,总要守一条边界。这边陆地边界,不在葱岭天山,也在甘肃内蒙,一样得花不少钱。如果边界太近,外敌一入新疆,就可直入内蒙,直逼首都北京。
第三,谁当邻居有讲究。不要指望阿古柏,成为中俄缓冲区。俄国虽不怀好意,但行为可以预测,还能够正常交流。阿古柏极端分子,他就不是正常人,行为很不可预测。宁可选俄国做邻居,不选阿古柏做邻居。
第四,收复新疆不是梦。阿古柏是个侵略者,而且他根本不是人,不受新疆人民欢迎,大家都对他很抗拒。目前他的根基不牢,如果现在不立刻收复,将来一旦站住脚跟,恐怕很难收回新疆。
第五,事关维稳动根基。如果不收新疆,后果会很严重。会给外蒙、西藏、西南,做出一个很坏榜样。他们觉得大清太佛系,对国家主权不重视,野心家都会出来搞事,国家再也不可能稳定。这是国家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作为封建统治者,最打动慈禧的,当然是最后一条。她惊出一身冷汗,这才是问题关键!所有统治者,都更在乎内患。
其实左宗棠还有话,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把大清各个威胁,做了一个等级划分。第一种是劫财,比如英法,打你是为了做生意,占领香港小渔村,也只是为了建仓库。第二种是劫财劫色,比如日俄,既要钱还要地,但可以容忍汉文化,能正常进行交流。第三种是劫财劫色又劫命,就是阿古柏、妥得璘这种,包括马化龙、白彦虎,都从内部覆盖政权。而且左宗棠深知,,如果占主导地位,极端分子一操弄,满汉各族会亡种,中原文化也药丸。所以这个维稳,不止维政权之稳,更是维文明之稳。
而关于粮食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自古以来,出兵西域,粮草最难。30担粮食运去,挑夫吃掉29担,只能剩下1担。而且由于陕甘回变,西北汉人已被杀光,农业生产完全破坏,只能从河南四川运粮。这种保障方式,还是否现实?
对于这个问题,左宗棠早有考虑。他认为,新疆不是不毛之地,而是一块风水宝地。天山南北,牛羊遍地,瓜果飘香。我们必须发挥种族天赋,力争在新疆本地解决粮食问题。对此左宗棠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所谓“先北后南”,这个很好理解。内地去北疆方便,对北疆相对熟悉。而且从汉唐开始,汉人持续开发北疆,土地农田基础好。乾隆平定西域、道光平定张格尔,都是先北后南。
所谓“缓进急战”,就是“蝗虫”战略。先派少部分人进疆,在哈密、巴里坤种地,等到快要收成时,派大军迅速入疆,收复乌鲁木齐,再停下来种地,等到快要收成时,迅速拿下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再继续种地,收复整个新疆。就像蝗虫一样,每季迁移一次。
左宗棠从未去过新疆,为何对新疆如此熟悉?为何对这事这么热衷?说实话,他已经功成名就,官居陕甘总督。是否收复新疆,并不影响他做官。这事说起来,除了家国情怀,他也有个私心,就是报答知遇之恩。24年前,与林则徐那次见面,改变他一生轨迹。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流放伊犁。他认定这还会出大事,所以绘制一张地图,留作自己今后备用。后来他又被启用,经过湖南回福建,与左宗棠偶遇。当时的左宗棠,虽然已经37岁,却是一个无业游民。
林则徐与他长谈,觉得这是一个人才,不仅胸怀大志,而且学识广博。他确认了一下眼神,这就是那个对的人。于是林则徐把新疆地图,郑重地交给左宗棠,“肯定有一天,你会用得上。新疆这件事,我就拜托你!”
一位64岁的封疆大吏,如此信任37岁的无业游民。左宗棠深为感动,却又压力山大。所以当左宗棠,终于成为封疆大吏,终于平定陕甘回变,就把目光投向新疆。24年来,他无数次研究新疆地图,无数次想起前辈嘱托。现在他要排除万难,去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就是为了报答,一位前辈的信任。即使已封候拜相,左宗棠仍然认为,与林则徐会见,是他一生中”“第一荣幸”。
三
外媒如何介入争论?
清末是一个大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塞防海防之争,开创一个先河:公开大辩论,全民大吃瓜。这在几千年封建社会,是前所未有之奇观。为啥能这么开放?因为有外媒参与。
其实明末开始,中国就有报纸,叫做《京报》。可是上面内容,多是朝廷奏折,各种官样文章,信息又不及时,热点又跟不上,文章又不好看。
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闯世界。发现这里没报纸,人们无法了解信息。他觉得这是难得商机,就合资创办《申报》。由于敢报敏感内容,还有群众关心的事,很快粉丝无数,慈禧也是铁粉。
当时就是《申报》报道,杨乃武小白菜冤案。这才引起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