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欧洲心力衰竭(心衰)大会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期间,为加强中国与欧洲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分享心衰治疗经验,促进中国心衰管理的完善,“Meettheexpert”专家交流会于当地时间5月23日成功召开。会议邀请意大利AldoMaggioni教医院张健教授担任主席,意大利PapaGiovanniXXIII医院MicheleSenni教医院张宇辉教授发表精彩演讲。与会专家热烈讨论,积极发言,就中国和欧洲心衰的治疗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现将精华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欧洲心衰治疗及指南实施现况
MicheleSenni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了欧洲心衰治疗情况:
第一,急性心衰。意大利心衰结局登记研究数据显示,对于急性心衰患者,入院时是起始或上调标准治疗药物的合适时机。欧洲调查研究显示,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比例在出院时均显著高于入院时(P0.)。意大利网络心衰登记研究显示,静脉使用强心药是住院期间以及1年后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较高,新发急性心衰患者的1年死亡率在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和HFrEF患者之间相似。基于不同时期的大规模急性心衰研究数据,从年至年,ACEI/ARB的使用比例从65.8%升至77.0%,β受体阻滞剂从52.3%升至71.8%,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从42.1%升至55.3%,但距离指南推荐仍有一定差距。
第二,慢性心衰。遵循指南用药可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预后,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意大利网络心衰登记研究显示,慢性心衰患者在基线时和1年后应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的比例均不足30%。欧洲大规模长期登记研究显示,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使用剂量达到指南推荐靶剂量的患者比例分别仅为29.3%、24.1%、17.5%和30.5%。另外,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心率的控制情况也欠佳,超过50%的患者心率≥70次/分。
第三,器械治疗。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心衰的有效治疗手段。欧洲~年数据显示,分别有44%和40%的患者适合使用但没有植入ICD或CRT,提示心衰器械治疗仍有很大改善空间。
中国心衰治疗指南及实践
张宇辉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最新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简要回顾了心衰分类、生物学标志物以及急性和慢性心衰的治疗流程。之后,张教授介绍了中国真实世界中的心衰情况。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对~年例中国心衰住院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患者平均年龄66岁,54.5%为男性,NYHAⅢ~Ⅳ级者占84.7%。心衰患者中冠心病占49.4%,高血压占54.6%,慢性肾病占29.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者占37.5%。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及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衰加重的主要诱因。住院期间静脉利尿剂的应用率为72.4%,出院后口服袢利尿剂应用率为67.2%,ACEI应用率为30.1%,ARB应用率为24.6%。患者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11天,住院死亡率为5.3%。由此看出,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与指南推荐之间仍存在差距。
张教授最后谈到,为促进中国心衰诊疗的规范化管理及诊疗水平的提升,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构建心衰预防和控制网络及优秀示范中心、启动“中国心力衰竭防治工程”、加强社区心衰的防控工作、搭建有力的心衰互联网学术平台等。此外,我国正在进行若干项关于心衰治疗的临床试验,期待能为将来的心衰治疗带来更多新选择。
讨论环节
在讨论环节,欧洲和中国专家就心衰的治疗现状、挑战及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与会医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充分交流、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专家认为,中国心衰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心衰分类方面,现有分类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中国和欧洲指南均主要以LVEF为依据进行分类,即局限于左心,而没有考虑全心衰、右心衰的情况,临床上如何处理这类患者缺乏指南依据,是个重大挑战。面对这样的现状,专家建议的解决方案为:一方面,以循证医学为主,如HFrEF心衰患者应遵循指南推荐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可根据血液动力学结果和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合考虑,如继发于肺动脉高压的右心衰患者,应针对肺动脉高压进行治疗。虽然目前对心衰的分类尚未细化,但临床医生应仔细鉴别诊断,对不同病因、不同类型的心衰患者予以对应的干预措施。
在心衰诊断方面,中国和意大利的情况类似。目前心衰诊断中超声心动图的普及较好,使用率在90%左右,BNP或NT-proBNP由于可获得性等原因,使用率仍有待改善。
在器械治疗方面,我国符合CRT-D植入指征的患者实际安装比例非常低。专家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传统观念使患者对器械治疗的接受度低以及经济原因,但目前CRT-D指征不够细化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在心衰长期管理方面,网络化的管理十分重要,医院或诊所参与患者的全程管理,在心衰的不同阶段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有利于数据收集,并指导心衰管理的实施。
在新型药物方面,《ESC急性和慢性心衰诊治指南》和《ACC/AHA/HFSA关于心衰新型治疗药物的更新》均增加了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的推荐,且推荐级别均为Ⅰ级,认为其可作为ACEI/ARB的替代药物。目前ARNI类药物在我国尚未获得批准,但预期其在将来可为我国心衰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总结
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心衰的治疗均面临重大挑战。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心衰的分类治疗将进一步细化。药物和器械治疗均是治疗心衰的有效手段,可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缩小指南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让更多患者获益。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MCC批号MED有效期-06-08,过期资料,视同作废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