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心力衰竭
最后的战场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也是这1领域两个还没有攻克的堡垒之一,另一个是心房颤动。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管理进步明显,发达国家心血管死亡下降了2/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瓣膜性和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的病死率都显著下降,只有心力衰竭领域仍是个例外。
——BraunwaldonJACC:HeartFailure,
国际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也是心力衰竭领域的权威学者美国Braunwald教授在20世纪末和10多年后的年分别讲的这两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心力衰竭的现状和严峻的情势,也是对从事心力衰竭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人员的鼓励和鞭策。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期阶段,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该病在过去的20~30年中始终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
1、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国外的资料表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每一年1~5例/人,<45岁的患者很少,而在60~69岁增加至6~8例,≥75岁的人群骤升至每一年15~20例/人,高龄老年(>80岁)患者中则超过25例。直至约70岁,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均以男性占多数,这也反应了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高这一事实。弗明翰心脏研究表明,~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稍有下落,特别在女性中。65岁以下和以上人群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9%~12%。但在高龄老年人(≥85岁)较之55岁以下人群升高约20倍。
国外成年人中慢性心力衰竭得病率估计为1%~3%,随着年龄而增长,≥65岁人群可达10%。在美国的低级保健中慢性心力衰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救治的人数而言,仅次于高血压,大体与心绞痛相仿。国外近10多年主要心血管病如冠心病病死率呈下落趋势,与此同时出院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反呈上升趋势。
2、中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状态和特点据10多年前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心力衰竭得病率约为0.9%,其中男性0.7%,女性1.0%,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36~44岁、45~54岁、55~64岁和65~74岁4个年龄组人群,得病率分别为0.3%、1.0%、1.3%和1.3%。现症心力衰竭患者约万例。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心血管病医治效果改良、人群平均寿命延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中心力衰竭的得病率显著高于较年轻的人群,因此,近几年各地的材料显示,心力衰竭的得病率已较过去显著增加,为1.2%~1.5%,现症患者约万例。此种增加趋势从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及城市社区各个年龄组得病率(表1,表2)调查材料中亦可见端倪。社区调查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心力衰竭得病率大致翻1倍。可以预测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我国心力衰竭的得病率仍将呈上升的趋势,老年性心力衰竭得病率的增速和增幅会更大。
中国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率为每千人0.7~0.9,每一年新增心力衰竭患者约50万例。
表1我国部份地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
表2 我国部份城市社区各年龄组的得病率
3、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病死率近20年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已下降50%~60%,特别欧美国家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平均年龄在提高,年龄标化的心力衰竭病死率在下落。但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可以使患者致残,乃至致死,使寿命显著下降,病死率高。5年病死率可达50%~80%,堪比最常见的一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肠癌、大肠癌等),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恶性”疾病(图1)。
不过,在20世纪末之前的30年中,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增加3倍以上,达每一年30例/人。按年龄改正的住院率,在经历数十年增加以后,现正在呈下落趋势。这是由于新的病例减少,抑或反应了慢性心力衰竭医治模式的改变,包括社区保健的改进与提高,尚不清楚。不过,在老年人群中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的人数仍继续有所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极大地下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某些方面如运动能力、活动受限等乃至还不如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衰竭需要透析医治的患者(图2)。
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易于反复发作和加重,这已成为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临床特点。每次发作均会使病情加重,病死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使预后更差(图3)。因此,稳定病情、减少失代偿和再住院措施也是临床处理和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