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曾经认为高血压不需要降,结果

纵观医学发展史,看似理所当然的医学「常识」,往往都经历了曲折、漫长的探索和研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今天的主题:高血压患者到底要不要治疗呢?

高血压要降压,这在今天也是常识。可在上世纪中叶,人们(包括医学界)的普遍观点却还是:

动脉硬化后,需要更高的血压让血液通过狭窄的血管,所以高血压是人的重要代偿,不应该干预。

错误认知,差点改变世界格局

由于存在这样的错误认知,广大高血压患者没能得到必要的降压治疗,最终成为高血压并发症的受害者,其中包括「带领美国走过经济大萧条和二战,迈入繁荣未来」的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据记载,罗斯福总统血压升高多年,最高达/mmHg,并经常感觉头痛。但他的私人医生却依据当时的医学标准坚持认为「总统没有生病,身体很健康」。

于是,贵为全球最富强国家的最高领袖就这样长期暴露在高血压的荼毒下,并逐渐出现劳累后呼吸困难、腹胀、轻度紫绀、胸部X片示「心影增大」等症状和体征。年3月,正在诺曼底登陆计划紧锣密鼓筹备的当口,总统先生终于因「心衰」倒下住院了。

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这是典型的高血压慢性并发症进展过程之一。但当时的医生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罗斯福总统的心衰症状得到缓解,但他的血压进一步飙升,高达/mmHg。

一年后的年4月12日,正当罗斯福正襟危坐、由画家描绘水彩肖像时,突发脑溢血,并于当晚死亡,给世人留下一幅《未完成的罗斯福肖像》以及无尽的遗憾。

「干掉罗斯福」,纳粹德国梦寐以求、却无法实现的目标,「高血压」轻松办成了。这让希特勒大喜过望,他说:「我先前预料的奇迹发生了,我们还没失去这场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罗斯福去世三年后,他的继任者杜鲁门总统签署了国家心脏法案,成立国家心脏研究所,并拨专款展开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近代医学史上最伟大的研究之一:Framningham研究终于闪耀登场。

研究纳入了五千多人,随访数十年,并把着眼点从疾病的治疗前移到疾病的预防。许多重要的医学结论陆续出炉,如:吸烟、肥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等等。

「高血压」终于不再被认为是符合生理的正常变化,而必须得到有效、科学的控制与管理。

最新的《年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目标应低于/90mmHg、60岁以上老人可放宽至/90mmHg,起始用药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噻嗪类利尿剂等。

「糖尿病需要降糖」、「高血压需要降压」,凡此种种,已成常识。但我们不要忘了,这些医学「常识」的形成,凝聚了人类太多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应当为拥有这些「常识」感到庆幸。

但是,在我们的朋友圈中、电视广告中依然有不少谣言,企图用颠覆我们的常识来博眼球,不顾大家的健康。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假如被一些错误的认知耽误了病情,后果可能是致命的。推荐所有的高血压朋友都







































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cw.com/xlsjyy/9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