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由方丕华教授担任主编的《第十二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特刊,已经出版发行。小编将为您奉上本期特刊的全部文章,精彩好文连载中……
特刊图片
钟敬泉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电生理主任。山东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卫计委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导师...
心衰合并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领域两大常见疾病,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危险因素,并常常相互影响,使得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理论上说,维持房颤患者为窦性心律能改善其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但研究显示,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节律控制并未显著改善房颤或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其原因可能为药物不足以维持窦性心律或者其药物本身副作用所致。与此同时,导管消融在转复房颤心律方面的有效性显著优于药物控制,导管消融术依靠其较高的转复窦性心律作用且没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的优势被众多临床工作者所认可,因此为治疗心房颤动提供了一个新选择。通过分析目前最新的研究结果,对导管消融治疗心竭合并房颤患者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同时合并心衰的患病率随年龄逐年增长。轻、中度心衰(NYHAI~II)患者中房颤的发病率约1/10,而在严重心衰患者中约有一半同时合并房颤。研究结果显示房颤初诊时,约1/4患者曾伴有或并存心衰,16%患者将来会发展为心衰;而心衰首次诊断时,同样约1/4患者曾伴有或并存房颤,17%患者以后发展为房颤,且随心功能恶化进展合并房颤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年龄每增10岁,两者发病率均增加1倍。因此,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仅其中一种疾病即可导致严重后果,两者合并存在预后更差,增加了更多的公共卫生负担。
2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预后关于心房颤动的发生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一直是心血管疾病中的热点问题。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研究(StudiesofLeftVentricularDysfunction,SOLVED),对例临床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访,表明心房颤动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一项评估坎地沙坦降低心力衰竭病死率试验中,例低射血分数或者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显示心房颤动能明显增加了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影响与患者的基础射血分数值无关。然而,亦有研究显示轻度或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后,并不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累计病死率、猝死、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一项关于异波帕胺对病死率和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在经过变量校正后,发现房颤动不再与中度或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但是,尽管在多变量校正后,心房颤动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作用有所下降,新发心房颤动依然是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3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药物治疗虽然目前对心房颤动在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上的作用仍无定论,但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可。然而控制心率和恢复窦性心律哪种治疗方案更适用于心力衰竭的患者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目前最大的针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律或心率控制治疗方案比较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无论使用控制心率还是选择转复窦性心律的方案,在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二者在总体生存率、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恶化及卒中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该研究中,80%心房颤动患者是通过服用可达龙来实现转复窦性心律。然而从随访研究中发现,服用可达龙的患者中有较高的死亡事件发生率,明显延长了患者在ICU治疗的时间,并且有较高的非心血管性疾病死亡发生率。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而终止服用。研究也提示作为当前最有效的转复心律药物,可达龙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并不理想,有近一半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复发了心房颤动。
正是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能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许多学者及临床医生对没有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又可以有效维持窦性心律的非药物性房颤治疗方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浏览全部内容↓↓↓
推荐阅读
何胜虎:妊娠合并心衰的早期识别与治疗—心衰早期识别,关系母婴生命
唐安丽:心衰合并房颤治疗管理
刘斌: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