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则关于「眼科医生飞机抢救病人」的新闻刷了屏。
一年轻男子飞机上突发全身僵硬、心脏不适、喘不过气来。有一位眼科女医生上前救治,发现小伙子有如下症状:
四肢僵硬,呼吸急促,情绪激动,心跳急促,脉搏估测次/分左右,手脚冰冷,意识逐渐模糊。美女由此判断其符合「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症状。
据新闻报道,当事医生为乘客提供了「吸氧、拍打胸口、按摩手指」等「急救处理」。患者情况缓解,飞机返航,送医院急救,最终无碍。
虽然这位大夫积极救人的态度非常值得表扬。
但从一名急诊医生的角度,这例病例并不如其诊断那样,其「拍打胸口、按摩手指」等「急救处理」方式也仅仅是安慰作用,并非有急救作用。
心脏不适感觉会怎样?
新闻中提到的「心脏不适」,其实很多人经历过,举一个我身边朋友的例子,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发病过程的。
感受:
那天,我在办公室,突发胸闷、心慌、呼吸急促,情况逐渐加重,呼吸更加困难,我的手开始抽搐,下肢也没了力气。
我坚持着,指挥同事协助我躺在沙发上,我感觉我真的不行了。
应对:
我猜一定是心脏病发了!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保持清醒,让同事拿我抽屉里的救心丸放在舌下含服,叫他们帮我拨打急救电话,最后急救人员及时赶到,医院治疗后最终好转。
我用自己积累的急救常识,在关键的时刻救了自己一命,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和新闻的事件一样,尽管都用一定的医学知识进行了处理,但是其诊断也是有问题的。
心脏不适≠心脏病
心脏病发作是令人紧张的事件。心脏病发作时的气喘、胸闷、面色苍白、濒死感等症状都是表面所见,其内在是心脏功能严重损害。
然而医学上引起气喘、胸闷、面色苍白、濒死感这些症状的疾病很多,有些是严重疾病,而有些却是精神、情绪因素有关、主观感觉为主的非器质性疾病。
判断疾病轻重,要从既往史,诱发因素,发作前状态,发作时症状、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缓解方式等综合考虑。千万不可单纯盯着发作的症状想疾病。因为这个症状很表象、很主观,经常会误导你。
好比说,符合这一发病场景及症状的,是不是有可能更像由飞行恐惧症导致的癔症发作?同时伴有过度换气综合征?
飞行中可能出现的疾病
飞行恐惧症:
亦称惧飞症,与驾车恐惧、空旷恐惧、性交恐惧以及宠物恐惧一样,属于心理疾病。
飞行恐惧医学界说法不一,但这一人群广泛存在,据统计,在美国超过10%乘坐飞机时患有不同程度飞行恐惧的症状。
而飞行恐惧症的患者,在其飞行过程中,由于颠簸及心理紧张,极易导致发作,即临床常称的癔症。
癔症发作:
常以情绪激动或惊恐为诱因,患者无意识丧失,且绝大多数无大小便失禁、跌倒等表现,常出现过度通气及长时间屏气。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无异常,经他人劝导或药物镇静之后可终止。
过度通气综合征:
是急性焦虑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发作的时候患者会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出汗,因为感觉不到呼吸而加快呼吸,导致二氧化碳不断被排出而浓度过低,引起继发性性的呼吸性碱中毒症状,造成手脚麻木,严重时四肢可以抽搐。
事后患者描述的发作情景
根据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除了严重心脏病发作,飞行恐惧症、癔症引发过度通气的诊断,也是需要考虑的(根据其他新闻的描述,患者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手指痉挛,扭曲成「鸡爪状」。)
当你在飞行中碰到这类患者,拍打胸部,按摩手指是能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的,这适用于癔症,是一种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
另外,给予口鼻套清洁袋进行套式呼吸,也可以增加吸入二氧化碳的浓度,缓解呼吸性碱中毒引发的症状。如下图:
心力衰竭的正确处理
这位医生当时的诊断逻辑是:
幼时得过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可能有陈旧性损伤,导致心脏供血能力不佳。加之恐高症、以及机舱内氧气稀薄等因素,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突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根据官方新闻,她当时的「平卧、供氧、拍打胸部」等一系列救治措施又是否正确呢?
我们来看看中华医学会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怎么说:
上图中的体位是指:静息时明显呼吸困难者应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
丁香园为大家找到了NEJM最新专业文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本文由急诊夜鹰授权丁香园修改发布。责任编辑:lightningwing、猫羯座
图片来源:新闻截图、中华医学会指南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投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