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琴教授
心衰临症经验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古代中医即有心衰之病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心脏门》“心衰则伏”。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阳鼓动无力,血液循环不畅,不能濡养周身,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脏腑功能衰竭的一类症候。
中医病因病机先天不足、感受外邪、痰热壅盛、瘀血阻络、情志所伤、年老体衰等。此外,外伤、劳倦、饮食不节、妊娠、分娩等,皆可加重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进一步加重心衰的病情。
郭维琴教授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将心衰的病机定义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气、血、水相互影响的病理变化在心衰的病机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辨证论治分型
气虚血瘀:心悸,劳则心悸加重,气短懒言,身倦乏力,面淡而晦暗,口唇色暗,胁下积块,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脉沉无力或结代。
:益气活血,健脾利水
:党参、黄芪、丹参、红花、泽兰、车前子、茯苓、白术、葶苈子等。
气虚阳虚:心悸,气喘,动则尤甚,脘腹冷痛,四末不温,下肢水肿,舌苔薄白,舌胖,脉沉无力。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
:党参、黄芪、桂枝、薤白、益母草、桑白皮、葶苈子、干姜、白术、苏子等。
气阴两虚:心悸气短,劳则加重,盗汗,五心烦热,自汗,胁下肿块,下肢水肿,倦怠乏力,舌暗红,少苔,脉沉细结代。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党参、黄精、麦冬、五味子、葶苈子、合欢花、远志、炒枣仁等。
气血两虚:心悸气短,动则心悸,神疲乏力,头晕眼花,食欲不佳,食后腹胀,腰酸腿软,下肢水肿,胁下积块,舌暗淡体胖,脉沉细。
:益气利水,养血安神
:黄芪、当归、白芍、鸡血藤、桑白皮、葶苈子、茯苓、泽兰、白术等
水犯心肺:心动悸,喘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水滑,脉沉无力或结代。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化饮定喘
:黄芪、桂枝、附子、白芥子、白果、桑白皮、葶苈子等
郭维琴教授郭维琴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病多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认为心主一身之血脉,由于心病日久,心气虚衰,心阴耗损,常常导致阴阳亏虚,心气虚则血脉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诸脏腑失养而虚衰,故总的治疗原则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邓乃哲中医药服务团队,传承郭氏医学,集中医大家经验,并以经方辩证,针灸理疗,浮针特色从经络论治,互相结合,治疗: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支架介入术后,心力衰竭;
2.脾胃病:胃炎,腹胀,便秘,腹泻等;
3.妇科:月经不调,不孕不育;
4.性功能障碍;
5.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滑膜炎,腰椎间盘突出;
6.亚健康状态:如畏寒怕冷,上热下寒,疲劳,心身疾病;
7.失眠;
8.脑血管病后遗症康复。
地点:医院二楼西侧中医药特色治疗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