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与骨骼的关系或许很密切,可能保护好骨骼,就强壮了心脏。
骨质疏松和心力衰竭好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德国发表的一项对1万余人随访9年多的研究发现,有骨质疏松的人心力衰竭的风险高。
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胆固醇水平、糖尿病以及体质指数等因素后,骨密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19.1dB/MHz),心力衰竭风险增加23%。没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这种表现更明显。
研究者认为,“对于骨密度降低的人群,或许应常规进行心脏评估。”
该研究分析了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入选的42~82岁的人,在平均9.3年的随访期间,共人发生心力衰竭。这些人既往均无心脏病、脑卒中以及癌症等病史。研究根据跟骨超声振幅衰减值判定骨密度。
骨质疏松与心血管疾病互相勾结
其实,骨质疏松与心血管疾病“互相勾结”的迹象早被人发觉,比如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较高;而因骨质疏松而髋部骨折的患者,有10%会在骨折1周内发生心肌梗死。德国这项研究则更加明确了二者间的联系。
有学者建议对于已明确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常规检查骨密度,以识别骨折高危人群,从而做好预防。
加强骨密度来预防心血管疾病是否可行?比如在儿童青少年期就增加骨密度以降低未来心力衰竭风险,再如对于成年患者采用治疗手段,抵抗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等。这些方法仍在研究中,还没有结论。
科学研究一向是曲折艰难的,但这无疑也推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未来心血管-骨骼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必将会逐步回答这些问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