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必备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管理

导读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是心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需要紧急治疗。其定义为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急骤发作。临床上,无论既往有无心脏病病史均可发生急性心衰。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可以是收缩功能不全或是舒张功能不全,也可以是心律失常、心脏前负荷或后负荷过重。

临床所见的急性心衰大多是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所引起,仅少部分为新发生的急性心衰。冠心病是急性心衰的主要病因,占60%~70%,尤其是在老年人当中。年轻患者中,急性心衰的常见病因是扩张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性瓣膜病和心肌炎。

一、病因和诱因

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在短时间内出现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可引发急性心衰,常见病因如下表所示:

二、诊断与分级

1.症状与体征

当急性心衰患者处于低灌注状态,可表现为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神志模糊、脉压下降;而当患者处于充血状态时,则表现为颈静脉扩张,肺部湿罗音、呼吸困难,肝肿大、肝颈回流征阳性,纳差、腹胀腹水及双下肢浮肿。

2.AHF辅助检查

即使根据症状及体征可做出心衰的诊断,但临床仍需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以证实诊断,并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检查项目包括胸片、心电图、急诊UCG、NP水平检测。

(1)胸片

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肺静脉淤血、肺间质或肺泡淤血,心脏扩大是AHF最特异性的表现,卧位胸片诊断价值有限,而坐位胸片更利于观察有无胸腔积液,诊断价值较高。

(2)心电图

AHF心电图极少是正常的,有助于识别基础心脏病或诱发因素。

(3)急诊UCG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和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患者须做急诊UCG。

(4)BNP、NT-proBNP检测

所有急性呼吸困难或疑似AHF患者均应检测NP水平,包括BNP、NT-proBNP、MR-proANP,有助于排除非心源性病因。当BNPpg/ml,NT-proBNPpg/ml,MR-proANPpg/ml时,可排除AHF。

但需要注意的是,终末期心衰、短暂的肺水肿或急性右心室患者,BNP、NT-proBNP的水平可能比预计的更低。

3.分级

(1)Killip分级

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来分级。包括I级(没有心力衰竭)、II级(轻至中度心衰)、III级(重度心力衰竭,肺啰音范围大于两肺50%加急性肺水肿)和IV级(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及外周血管收缩表现)。

(2)临床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患者的灌注情况和肺部啰音情况可分为四级,即I级(A组)温暖、干燥;II级(B级)为温暖、湿润;III级(L组)为冷而干燥;IV级(C组)为冷而湿,此方法一直用于评估心肌病的预后,适合于门诊及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

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方法为Killip分级,因为比较简单。后一种方法便于记忆,但两种方法都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

三、急性心衰的治疗

1.初始管理流程

对急性心衰患者的初始管理可参考以下流程:

2.常规药物治疗

(1)利尿剂的应用

容量负荷过重患者应使用袢利尿剂,起始剂量须结合患者既往应用剂量;容量负荷过重同时伴有低灌注、低血压患者,在袢利尿剂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加用小剂量多巴胺,改善利尿效果,保护肾功能。

(2)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收缩压≥90mmHg、心脏负荷过重患者,在利尿剂的基础上可行静脉血管扩张治疗,但应坚持用药个体化原则,同时需要监测患者血压。

(3)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低心排出量患者在利尿剂的基础上,推荐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正性肌力药物短期应用不改善远期预后,对于用药后症状仍不缓解的AHF可使用正性肌力药物。

3.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不能完全缓解AHF患者的症状,对适宜辅助装置治疗的患者应考虑非药物治疗,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肾替代治疗等。

来源:医脉通

相关链接——

治疗心衰,你需要了解这些指标!

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解读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管理

学术盛宴敬请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长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cw.com/xlsjyy/74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