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坐卧不安的小病耳疖

疖在皮肤疾患中,最为常见,易发、易溃、易愈为其特点,患者几乎不用就医,买上几张拔毒膏,吃上几片消炎药,大部分就治愈了,但是疖病出在不同部位所带来的痛楚也不同,比如出在外耳道形成的耳疖,就比较特殊,本篇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耳疖。

耳疖

名称:耳疖

别名:外耳道疖、黑疔、耳疔

英文名称:furuncleofexternalauditorymeatus

高发人群:青壮年

发病部位:外耳道

前言

耳疖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是外科、耳科常见病之一。

病因病理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其病因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可引发本病;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贫血、尿毒症、内分泌紊乱、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等患者易患此病。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外耳道为绿脓杆菌寄生最常见部位之一,故外耳道炎患者有70%以上可由绿脓杆菌引起。现在人类生活节奏快,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比如熬夜、耳机听歌、煲电话粥、过度服用保健品等行为也明显提高了耳疖的发病率。病理改变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组织充血、渗出、中性粒细胞聚集等;继而细胞受损、组织破坏加以病菌体等形成胺性物质。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性含凝固酶,脓栓形成是此菌感染病灶的一个特征。宋氏国医堂讲中医

耳疖中医称之为“耳疔”、“黑疔”,中国最早在明代的医书《外科大成》中有记载,《外科证治全书?卷2》:“耳疔生耳窍暗藏之处,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锥刺,引及腮脑,破流血水”。《疡科证治准绳》:“耳疔,寒热大作,痛楚难禁者,是也。”

多由于挖耳损伤耳道,风热之邪乘机侵袭,或因污水入耳,脓耳之脓液侵渍染毒而发。苦热毒壅,兼挟湿邪,引动肝胆火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而致耳道漫肿赤红而成耳疖。

临床症状

1、耳痛明显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一般在5~7天疖肿成熟,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2、全身症状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3、伴随症状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颌运动使疼痛加重外,耳屏前、下方可出现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可误诊为腮腺炎;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后沟消失,耳郭耸立,可误诊为乳突炎;若为多发性疖肿,局部症状更重,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4、疖肿形态耳疖范围不过2cm直径。化脓后其中心处先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可混有血液。5、听力下降疖肿堵塞外耳道,可致听力下降。6、特殊体位耳疖在站立时疼痛稍减轻,坐立或卧位时疼痛加剧。宋氏国医堂讲知识耳疖疼痛剧烈的原因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张力增加以及外耳道皮肤分布较多的神经末梢所致,感觉比较灵敏,而且皮下组织比较缺乏,发生炎症时疼痛就会比较剧烈。并且头面部特别是外耳道,血液循环比较丰富,坐位或者卧位时外耳道血管局部压力比较大,疼痛会比站位时明显。

分型及危害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外耳道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外耳道疖,称为外耳道疖病。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如有糖尿病),或者皮肤不洁且常受擦伤(如有的小儿)相关,但也有原因不明者。耳疖严重时,红肿范围较大,且容易伴有寒战发热和头痛。耳疖一旦侵犯鼻、上唇及周围(称“危险三角区”),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毗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宋氏国医堂讲中医

耳疖中医分为两型:

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壳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或弥漫性红肿,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全身症候可见恶风发热,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脉浮数者为风热邪毒型。耳部疼痛较剧,痛引腮脑,耳前或耳后衅核肿大疼痛,如肿塞耳道,可出现暂时听力减退。查见耳道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可见黄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全身症候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者为肝胆湿热型。

临床治疗

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脓液。

1、发病早期疖肿未成熟时,局部用碘伏或鱼石脂软膏涂抹,同时使用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有助于疖肿的吸收。未成熟的疖肿严禁切开,以免造成炎症加重并扩散。

2、耳疖成熟后如果未能自行破溃,可以切开引流。应沿外耳道长轴方向切开,避免可能造成外耳道狭窄,根据病情逐日或隔日换药,直到痊愈。

3、严重的疖肿还需口服抗生素,可进行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素有“生命之光”美称的半导体激光治疗,其主要利用激光产生的生物刺激效应,达到减轻或消除病痛,修复组织,快速消炎等作用。

宋毅峰谈治疗

依据中医分型辨证论治:

风热邪毒型:疏风清热;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肝胆湿热型:清热解毒;龙胆泻肝汤加赤芍、连翘、紫花地丁、皂角刺,便秘加大黄。

中成药推荐使用清热散结片,消炎解毒,散结止痛;外治可采用点舌丸研碎,香油调敷患处,点舌丸中含有蟾酥,针对疖肿疾病,口服外用皆有奇效。

预防调护

1、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游泳前可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入,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以免污水浸渍而致病。

2、平时外耳道要保持干燥洁净。擦去污秽时,切忌粗暴或反复重擦。

3、患病后,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则易腐、易排毒,也易于愈合。

4、睡眠时,病耳宜在下侧,以利脓液排出,但要注意不要让其受到压迫。

5、在愈合之初,必然产生轻微瘙痒感,切勿狂搔乱掐。

6、治疗期间禁烟酒;戒吃牛肉、鸡肉、驴肉、猪头肉等发物;戒吃肥肉及煎炸、烧烤等燥性食物;戒食酒类、生姜、生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7、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但要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因为这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多与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关,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

8、注意处理全身性诱发病因,如糖尿病、贫血、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等。

推荐阅读

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cw.com/xlsjyy/148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