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四大人种(有些观点认为是三种,即亚洲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图谱简介先对表中的基因作一个说明: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白种基因:F(印度—斯里兰卡基因)、G(亚美尼亚基因)、H(印度-斯里兰卡H基因)、I(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基因)、J(阿拉伯-犹太基因)、K(新几内亚K基因)、L(印度-斯里兰卡L基因)、M(新几内亚M基因)、R1a(阿尔泰/印欧东支基因)、R1b(西欧/印欧西支基因)。
黄种基因:N(极北基因)、O(东亚-南亚基因)
棕种基因:C(东北亚-澳洲基因)、D(矮黑人基因)
黑人基因:A(东非-南非基因)、RxR1(中非R基因)、B(中非B基因)、ExE3b(非洲基因)
科普特-柏柏尔基因:E3b(东非-北非基因)
印第安基因:Q(美洲基因)
注意:图中白色标记的突厥基因是笔误,应改为高加索基因。
图表No.1
俄罗斯的阿拉伯基因来源于犹太人,俄罗斯现有多万犹太人,此外还有大约万有犹太血统的人,他们在沙皇俄国和苏联迫害时期被迫改变民族身份(改变信仰、族籍)。 俄罗斯人受东方印欧人的影响甚于伊朗人。
土耳其人也携带相当数量的阿尔泰基因,应该是他们居住于中亚时带过来的。而极北基因可能是居住在西伯利亚的原始部落带来的。
这份由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Y染色体)表明:现代德国人中属于雅利安基因占13%—20%。而俄罗斯人属雅利安人基因占47%。雅利安人成份最高的是波兰,超过50%。而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与塔吉克,雅利安基因分别占到45%与50%。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操印欧语民族中雅利安基因占30%—40%。
图表No.2
德国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斯拉夫人后裔,如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普鲁士人。
法国人的中东基因应该是远古时期的腓尼基、迦太基等中东商人留下的。
英国人历史上有过许多北欧人建立的王朝,比如丹麦王朝与诺曼王朝。
图表No.3
意大利人的中东基因主要集中于南意大利,尤其是被阿拉伯人统治过多年的西西里,同时,这里也集中了后来而入的北欧基因,由11世纪的诺曼人带来。
挪威人、瑞典人、丹麦人是北欧诺曼人的后裔。
芬兰人不同,他们是乌拉尔语系的民族,N极北基因在他们之中占很大的成分。
图表No.4
切尔克斯人与阿布哈兹、阿迪盖等高加索民族相类似,属于G染色体高频的人群。
图表No.5
乌兹别克人的R1a分为两个来源:一个是本土东伊朗粟特人与波斯人携带的雅利安基因,这一批人后来大多突厥化;另一个是中亚细亚草原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所携带的阿尔泰基因,这群人分别于10世纪、16世纪分两拨人南下中亚农业区,逐渐定居化并同化当地的东伊朗人。
维吾尔族中有比较高频的R1b,据估测源自于古代的印欧土著居民,以吐火罗人居多。另有14.5%左右是远古时代的汉藏语系部落与城邦以及驻守边疆的汉兵后代后裔。
哈萨克人属于比较古老的突厥民族,R1a与C各占有相当的比例。哈萨克人中的霍加部落多是波斯、中东的传教士后代,其中东基因便是来自于他们。
图表No.6
阿尔泰人、图瓦人、哈卡斯人是阿尔泰山原发性R1a高频的群体。
吉尔吉斯人最初与阿尔泰人等类似,也居住于阿尔泰山北麓以及叶尼塞河流域,后来迁到中亚。
雅库特人在形成之前,应该同化了不少古西伯利亚土著居民。
图表No.7
9世纪波斯萨曼王朝与东欧、北欧通商以后,有不少北欧的维京诺曼人来到中亚、西亚经商定居。中亚、西亚的黑人后裔有两种可能来源:一是被穆斯林统治者大量采购的黑人,二是伊拉姆人(埃兰人)的后代,但由于埃兰人已经消亡,前者很可能是大批来源。《一千零一夜》里就有许多黑奴伺候尊贵的波斯、阿拉伯主人。俄罗斯的黑奴在高加索还有后代。
图表No.8
中东阿拉伯人的东北非基因是原住民留下的。在阿拉伯帝国征服期间,中东有许多民族归依了伊斯兰教(如阿拉米人、巴比伦人、科普特人)。
印度印欧人来源于印欧语系东支。 11%的印度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东北蒙古人种原住民中的米佐拉姆人被确认为犹太人后裔,全国2%的阿拉伯基因,他们可能能分到一份。此外阿富汗的杜兰尼人也被普遍怀疑为古代以色列“失踪的十族”印度的黑人大多属于安达曼群岛的土著。
图表No.9
满族之中有不少是汉八旗。但他们的族别是满族。
蒙古有2%的伊斯兰教徒(基本上都是蒙古国西部的突厥语民族,以及移居外蒙的回族)。
包括鄂温克族在内的大部分通古斯语民族属于C高频族群。
图表No.10
西藏的阿尔泰基因来源于氐族等(小月氏)。
日本与朝鲜在原始社会时代有来自南太平洋的矮黑人种分布,后来北方的黄种人民族自东北亚南下,取代了矮黑土著的地位。
图表No.11
缅甸最早的居民是亚澳矮黑人种,后来操汉藏语系藏缅语的蒙古人种自青藏高原南下,将矮黑土著排挤出去。缅甸汉藏人中有少量土耳其、波斯、阿拉伯商人的后代。不过更多的是南亚人后裔,分布于缅甸若开邦的罗兴亚人便是一支典型的南亚印度民族,同孟加拉人一样。
图表No.12
汉族人虽然是染色体类型多样化的民族,但同时也是主体染色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汉族中的R1a、R1b人群多是盛唐时期来华经商定居以及内迁的突厥人、粟特人、波斯人等的后裔。
无论是从语言,考古还是DNA分析,汉人与现代的羌族都是很接近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汉民族在黑暗时期的关于昆仑山昆仑神的传说恰好应证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汉人就是定居的羌人。之所以现代汉族对羌人没有认同感,理由同上。进入定居生活的华羌集团开始渺视那些还保持原始生活的羌人,慢慢在中国西边形成两大对立,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集团,即汉人和羌人。整个两汉王朝,汉羌不断兵戎相见。到南北朝,羌人一度在中国北方建立国家,称大秦。南北朝之后,羌人势力在中原衰微,转而向西南发展,形成西南众多民族。
图谱更正乌兹别克族基因更正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技术限制,导致传统的基因图谱产生了以列些错误,比如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斯坦共有多个民族,由于当初研究者忽视了多民族的问题,从而将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犹太族等全部归入乌兹别克人。因此导致了错误的出现。
根据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科研机构的数据,对此进行了更正。
四大人种四大人种: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亚洲人种亦称黄种。主要特征是黑色且较为硬直的头发,眼有内眦褶,体毛不甚发达,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东部以及位于南北美洲的大陆。
非洲人种亦称黑种。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卷曲状的毛发,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两个类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鼻矮,通常为圆颅型,肤色相对较深;后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区,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相对较浅;总体肤色较深。
高加索人种
亦称白种。主要特征是呈大波浪状且较为细软的毛发,毛发颜色主要有:白、金、红、棕、黑等主要的五种大色调,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较浅。白色人种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后的北非土著,后来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定居,扩散到北非、西亚、中亚、南亚、欧洲以及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至整个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大洋洲人种亦称棕种。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波浪状且较为粗糙的毛发,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于远东大洋洲上的岛屿上,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例如新西兰北岛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而在建筑物的周围则一般会采用石雕来做装饰,海岛文明显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继承了隶属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据基因库网站信息表明,2年Hurlesetal.和6年Ghianietal.论文显示:Y-Q1a3a存在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包括东部岛屿,显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迁徙到了这个区域!而这也为几百年来的大洋洲人种的来源之谜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人类起源
从DNA看人种历史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对DNA分子的直接研究成为可能。起先,一些有具体功能的基因的多态性(即人与人有差异)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