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中山公园的镇园之宝竟然有它果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01

牡丹、紫藤、大丽花、郁金香、名贵金鱼,春光明媚,春风送暖,北京的中山公园也显得分外美丽。虽然春色满园,但因为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所以如果您实在想去公园游览,还希望您可以错峰游览、配合公园的限流管控、无接触购票、不聚集、不扎堆、戴口罩、少停留,毕竟还是特殊时期,游客安全游园才是最重要的。

特别提示:

游览公园前请留意公园       横街冷落旧精蓝,佳种闲余只两三;       安得移根归上苑,年年花事衍宣南。       为花请命费沉吟,春事无端扰道心;       喜见移根归上苑,宣南掌故记从今。   

每当牡丹花开,中山公园万头攒动纷赏名花时,都会看到很多株深紫带黑的牡丹,但哪一株是当年轰动京华的崇效寺黑牡丹呢?恐怕现在已经无人能够辨认了。

昔日旧京崇效寺墨牡丹大有名,后移种于中山公园。而今古寺无迹,只余纸上风流也。(徐德亮画并题)

中山公园的镇园之宝--青云片

在中山公园里有几块著名的太湖石,青云朵、青云片还有绘月都在中山公园,后来,青云朵被移到了中国园林博物馆,如果您去中山公园,青云片可一定要看,并且,青云片位于来今雨轩南侧不远处,周围比较空旷。巨大的太湖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的遗物,可以说是太湖石中的名石奇石。

青云片

当门湖石秀屏横,坐喜松阴满砌清。时赏试言应为好,树姿花意盼春晴——by乾隆

这是乾隆皇帝,为他喜爱的太湖石—青云片所做的御制诗,并且,一定是围绕这块奇石,石前石后都要仔细观赏,那您知道是为什么吗?

您点击下面的音频,可以直接收听中山公园研究室主任盖建中先生的讲述。除了青云片,中山公园的奇石,还有绘月。绘月在四宜轩东侧。那四宜轩在哪儿呢?由水榭向西侧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沿石阶而下一座青石桥与小岛相连,这座桥取名为“听雨桥”。而小岛上建有一座“工”字型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四宜轩。春暖一定花开

来到四宜轩,您一定要认真观赏一下四宜轩东侧的“绘月”名石。

“绘月”石

石高六尺,围七尺,是圆明园遗物,石上镌刻有清高宗乾隆题写的“绘月”二字。

中山公园镇园之宝--兰亭八柱亭

说到中山公园的镇园之宝,最值得一看的还是长廊最西侧的兰亭八柱亭。

兰亭八柱亭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唐花坞以西,是一座长廊贯于其间的敞亭。亭为重檐蓝瓦八攒尖顶,下为八方石柱,上有古代八位书法名家所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以及柳公权的兰亭诗。

兰亭八柱亭原为圆明园遗物,民国时期移于中山公园内,一直弃置于地。

  兰亭八柱亭原位于《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坐石临流"

年,以之为亭柱建成兰亭八柱亭,亭中还有兰亭碑,碑上镌王羲之《兰亭序》手迹及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碑额“景自天成”为清高宗御笔。

“兰亭八柱亭”。原名“流杯亭”,原为圆明园40景之一的“坐石临流”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火烧圆明园后,年被移于颐和园。年将其迁入中山公园。该亭南匾“景自天成”四字为乾隆所题。

“兰亭八柱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石柱。碑高6尺,宽5尺,厚1尺。正面刻有纪录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的《兰亭修禊图》,碑阴是乾隆所题兰亭御制诗。八根石柱即是著名的《兰亭八柱帖》的原石。“兰亭八柱”的内容依次是:虞世南兰亭临本、褚遂良兰亭临本、冯承素兰亭临本、柳宗元书兰亭诗、柳公权书兰亭诗、清进士于敏中补柳公权之兰亭阙笔、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

在兰亭中间摆放着一块同样来自圆明园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描绘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的《兰亭修禊图》。

当年这块碑还是裸放的,隔着护栏还能凑合着看个大概齐,现在外面已经罩上了玻璃罩。

由八柱内容拓片合集的册子,即是《兰亭八柱帖》。该帖托裱经折装,两函8册,共开。每开纵29.8厘米,横34.2厘米。每册前后均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的印章。该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兰亭八柱帖》是清弘历集冯承素摹兰亭序等八卷而题名兰亭八柱的,《兰亭八柱帖》共八卷,乾隆四十四年(年),内府摹勒,前有弘历题兰亭八柱册并序。

唐虞世南摹兰亭序

《兰亭八柱帖》第一册(第一柱):虞世南摹兰亭序。

褚遂良摹《兰亭序帖》

褚遂良摹《兰亭序帖》

《兰亭八柱帖》第二册(第二柱):唐褚遂良摹兰亭序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兰亭八柱帖》第三册(第三柱):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墨迹行书,无名款。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四”;卷后有宋、金、明、清人诸多题跋。其中北宋黄伯思(伪)一小隶书跋称为柳公权所书;以后,则多误以为是柳公权的作品。此帖书法与柳书不符,据专家考证应为唐代书手所为。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兰亭八柱帖》第四册(第四柱):唐柳公权书兰亭诗

《兰亭八柱帖》第五册(第五柱):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

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局部

《兰亭八柱帖》第六册(第六柱):清于敏中书兰亭诗

清于敏中书兰亭诗

《兰亭八柱帖》第七册(第七柱):明董其昌临兰亭诗

明董其昌临兰亭诗

《兰亭八柱帖》第八册(第八柱):清乾隆御临兰亭诗

清乾隆御临兰亭诗乾隆皇帝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墨迹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八”;卷后乾隆皇帝自题一则。有“乾隆”等30余方鉴藏印。从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开始;此本乾隆皇帝删掉第一行“王献之四言诗并序”,他认为柳公权临池时偶误。

想当年,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后,兰亭和兰亭八柱这两件重要文物被弃于荒野。年,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为充实公园内的文物,于年将这一文物运到中央公园,并在“绘影楼”前建前厅三间,四出廊,作为陈列碑石之用。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重要文物,于年,利用这八根石柱,在中山公园内建起了“兰亭”,同时也将原来的石碑置于亭中。今天,兰亭碑仍完好,字迹图像清晰,八根柱石之兰亭帖虽有风化,但仍可辨读。这座重檐八角的兰亭碑亭,成为中山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同时也成为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历史的一件重要文物。

百年中山话沧桑下

王来水盖建中.

北京中山公园作为坛庙园林的代表之一,将造园人追寻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以及“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作为造园主旨。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凝固的诗,一幅立体的画”。中山公园的创建是历史的机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里从创建之初就不是一个公园那么简单,她承担了很多功能和角色。旧时中山公园盛开的桃花第一,最早实践古建文物保护。中山公园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时期,是祭坛,又是公园。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祭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建造物之一。蕴含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惧怕、敬畏与崇拜等。无论在东方或西方,最初人类对自然的敬仰之情是有着共通之处的。天、地、日、月等被赋予了拟人化的“灵魂”却又高于人类,被人类所膜拜。祭坛就是人类进行这种膜拜活动的构筑物。我国从黄帝开始发展的君权至上的国家祭祀,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礼制的双重影响,历代继承与发展,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展示了古代封建帝王“皇权神授”“天人合一”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祭祀的出现推动了我国祭坛建筑的衍生与祭坛园林的发展。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室外休息、观赏、游戏、运动、娱乐,由政府或公共团体经营的市政设施。其特点在于公共性。随着,年中央公园的开放,祭坛和公园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实体结合在了一体。通过中山公园的辟建,我们实现了坛与园相互融合,高度统一。坛是园之根,园是坛之魂。没有社稷坛,中山公园恐怕出现不了,没有中山公园,社稷坛不可能得以保护和利用。这种保护是完整的,客观的、发展的。不只限于个别建筑实体,而是包含建筑实体周边环境。中山公园的辟建为历史名园保护做了开拓性的尝试。第二,突出精品造园理念。社稷坛的坛域实在太小了,在这样一个23.8公顷的土地上,既要保证原有的祭坛、拜殿等古建,还要叠山理水,对于营建者的要求就很高了。作为公园的开创者,朱启铃对公园的创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朱氏珍惜古迹文物,对中国的古建工程和造园艺术犹有研究。曾邀合志同者收集、整理,重版了(宋)李明仲《营造法式))和(明)计成《园冶》二书,并为二书重印作序。他在《重刊园冶序》中指出,造园贵在“纯任天然,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认为“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因而强调“留情艺术,主持风雅,而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这种深刻的体会与主张,在辟建中央公园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发挥。他首先是内坛以坛为主,保留原有坛台、坛墙、大殿等一切建筑与风格;外坛以环坛古柏为基点开辟景区,修筑道路。其他景物或移或买或捐,但都是围绕坛庙园林井然有序、庄重质朴、严谨规矩、清雅精巧的特点而展开。例如,内坛曾建有三十余个国花台,用于观赏牡丹、芍药之用。虽然看似在内坛增加了东西,可是台并不高,保证了祭坛中心的视觉通廊。原来社稷坛是与紫禁城配套的建筑,门开在端门西庞正中,游人通行不便。于是,朱启铃把正门开在天安门西侧,紧邻长安街的南墙上,对着天安门右侧金水河上的石桥,面向车水马龙的西长安街。同时,太庙也开一假门,两面对称。开门后,即由大门开了一条石碴引路,先往北再往西至社稷坛南门,又修了一条环坛的马路,可以绕着坛墙在柏林中走一圈。他还在公园的西北角辟门造桥,直通西华门,这样可以使游人出北门,顺路游览古物陈列所和故宫的三大殿。中山公园的景观特色在于突出体现了“巧、借、精、宜”。巧,西南山原是公园开掘水榭池塘的土堆成,在山上点饰湖石、搭建亭子,植以花木,山林葱葱,花香草绿,可休憩,可眺望,既增添景观,又免去搬运之苦,可谓一举两得。

借,园中古柏众多,向有枯槁者,伐之不忍,但总是碍于美观,遂在树下种植藤萝盘旋而上,春夏之交藤花怒放,妍丽可爱,宛若天成。

旧时北京母子在中山公园观赏牡丹

精,公园面积有限,大规模的造景已经不可能,故要求精。园内西侧路“杏花村”景区内,点种几株杏树,红、白相间。树不在多,几株而已,花开时节,意境尤显。宜,体量、色彩、位置相宜。如西门景区树木大小、湖石摆放的位置,古建与绿地、花卉植被相互映衬。古柏葱郁,显得建筑雄伟恢宏;山石嶙峋,彰显景致古朴自然。怎么欣赏中山公园的美,在长廊中驻足,间长廊把中国廊子的妙用全面展示出来。连景,像一条丝带将如颗颗“珍珠”的南部景点连接起来,方便游客穿行,又可以不断引出新的观赏兴趣,可谓一举两得。隔景。长廊如彩屏,又如锦帐,将美景与游客隔开,一层层引人入胜。同时一组廊子将空间自然围合成若干小空间,形成一个个新的景区,又发挥了组景的功能。透景。就更为巧妙了,廊子是透明的,人在廊中行,远望花团锦簇、绿草盈盈,近观千幅彩画妙趣横生,可谓一步一景,景随人动,妙不可言。借景。站在廊上当您举起相机,映入眼帘的不仅是一组廊式建筑,它既可以与周围的景物配合,组成新的景致,又可单独成为一处绝好的美景。怎样欣赏中山公园的美,到水榭边聆听,一池清水,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水声潺潺、柳叶轻吟,忽而几声鸟鸣,好一幅山水画卷;忽而几声歌唱,好一幅人间美景!怎样欣赏中山公园的美,站立在海棠树下、丁香林中。花开时节,繁花缀满枝桠,微风吹过,花随风起舞飘落而下,和着那红裙、绿衣,那个画家能够画出如此美景。此时,若闭上双眼,深呼吸,好一股花香。美哉!中山公园。停步于古柏树下,仰望天空,老干枝杈,蓝天白云,恐怕会让人发悠悠思古之情,吟出:“老树不知岁月时”的诗句来吧。旧时中山公园开满丁香的小径经过近百年的建设,中山公园形成了以名花、名石、名景、名亭、名坊、名店为特色的独特的文化氛围。第一为名花。中山公园的名花以兰花、牡丹、郁金香为龙头,形成了特色突出、品种众多的品牌。自建园初期,公园的牡丹、芍药多为社会名流捐献。最盛时计有牡丹三十余畦,一千余株,芍药花坛百余处。在二三十年代之间,每年清明之后,直至五月端阳间,有一列快车一早由天津开北京,晚上六七点钟再开回天津,称之谓“看花列车”,就是专门到中山公园看花的。盛花时节,晚间便在各牡丹池边上搭起68盏各色纱罩灯,以便游客观赏。公园从年大批量引种、繁殖兰花,并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关怀和支持。年公园将行建会辟建为展出兰花的展室,经报请,朱德委员长于3月为公园题写了“兰室”二字,4月6日至18日展览时朱德委员长和陈云副总理亲临公园赏花。以后每年两次的兰花展朱德委员长都要来,并叮嘱公园工作人员“要多养一些兰花,多搜集一些品种”还讲:你们养的兰花不要锁在屋子里,要多办展览,让群众来看。年中南海内花卉要向北京市园林局移交,朱德委员长亲自把自己养的盆兰花移交给中山公园。年春节公园再次举办兰展,朱德委员长应邀参观了展览,当朱德委员长看到自己亲自搜集的“海燕齐飞”时,十分欣慰,鼓励公园一定要把这些兰花珍品保留下来。多年来,在园艺师傅的精心培育下,公园的兰花品种达到百余个,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兰圃。中山公园的牡丹可谓久负盛名,解放前每逢花期,一大早就会从天津开出一列看花专列,到中山公园看花。公园的牡丹面积不是很大,但是与环境相得益彰,可以静静地赏牡丹国色天香、听花与花窃窃私语。旧时中山公园里的紫藤第二为名石。中山公园内有北京园林奇石中的瑰宝:青莲朵、青云片。青莲朵,石高五尺,围七尺,迤逦曲折,脉络纵横,玲珑剔透,百窍通达。雨后石润时,会呈现淡粉色,加之石纹中的点点白色,有如淡露残雪。此石为南宋高宗的德寿宫内遗物,名为芙蓉石,石旁原有1株世所罕见的苔梅。芙蓉石被乾隆运至圆明园茜园的太虚室前,赐名青莲朵。年移至中山公园。青云片,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的遗物。与颐和园的“青芝岫”为姐妹石。两石原为万历年间进士、书画家米万钟所有。多年前,发现在房山大石窝山中。米万钟原想将它们移至勺园,他雇了余壮劳力,和一辆由40匹马拉的车,用了七天从山中拉出来,又走了五天,终于因家财耗尽而弃于房山良乡山野中。后被乾隆发现,他十分喜爱青云片石,先后题石名并做了八首诗,刻于石上。年移至公园,年移至今天的位置。除上述两块名石外,公园还有绘月、搴芝等名石供人观赏。另外,公园南坛门外还有一对与众不同的石狮,两狮重余斤,为蹲坐式,直背挺胸,昂首挺立,雄俊有神。年北京市文物组专家鉴定“可能是宋代的文物,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是年河南大明镇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在一古刹遗址内发现,买下捐给中央公园的。年11月14日起运,年底运到北京。“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园职工为了保护文物,将石狮就地挖坑掩埋,直至年才挖出。第三为名景。中山公园始终都给人一种脱俗的美。

早春,水榭岸边的柳树绿染枝头。那绿色淡淡的,与清晨的水雾相互映衬,如烟似雾。

盛夏,竹间小径,蜿蜒曲折,既是盛夏时节,这里也依然一片清凉。

深秋,每当菊花盛开之际,唐花坞里便是一片菊香。

冬末,当梅花吐蕊之时,这里最受游客欢迎。一支支梅花像是一朵朵云霞,化作纷纷絮语,让人流连。

愉园,是一处赏鱼之园。中山公园也是北京公园最早展养金鱼的地方。园内三十余间半壁廊,内嵌展柜,更有十余个大木海,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到数十种名贵金鱼。

桃源,桃花吐蕊,红粉相映,很好的诠释了“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词意境。

晨光中海棠树下,一丝春雾缓缓散开之时,一簇簇海棠花悄然绽放。

丁香盛开,枝头就像下雪一样。

中山公园北倚故宫御河,盛夏时节,乘一小船,泛舟御河,遥望故宫角楼,也是一种别样的情怀。

第四为名亭。中山公园的亭子不是很多,当中首推兰亭八柱亭,又称兰亭碑亭。位于公园长廊西侧,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石柱刻有文字。石碑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褉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高宗御制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年从圆明园购买运来。为保护文物,添置景观,在坛外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亭面阔5间,进深3间,为七檩歇山、黑筒瓦过陇脊屋面,单檐,四周围廊,檐柱间下设木坐凳,金柱间安装门窗,台明南、北两面筑三步如意台阶。年修建长廊时,该亭东、西两端与长廊衔接。“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曾勒令拆除此碑,公园管理处为保护文物,用三合板做一木罩附于碑外,木罩外涂漆做成毛主席语录牌才得以保存。年公园恢复景观,将在“社左门”内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兰亭八柱”清理出来,与碑一起重建兰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于唐花坞以西,连接长廊的西端,攒尖重檐,孔雀兰琉璃屋面,上有黄色宝顶,斗拱为上檐7踩,下檐为3踩,檐柱为八棱水泥柱,金柱为原石柱,亭中树碑屏。亭子台基高0.58米,南、北设垂带台阶各四步,东面与长廊相接,檐柱为红色,一字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57平方米。亭子南额方之上悬清高宗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著名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帖。除兰亭八柱碑亭外,公园还有习礼亭、格言亭、松柏交翠亭等各种亭子供人游览休憩。第五为名坊。在中山公园南门内矗立着一座宽17米、高10.9米的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白石牌坊,牌坊上镌刻有郭沫若亲笔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这座石坊原是东单大街的“克林德”碑。据载,清末我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杀了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腐败的清政府卑躬屈膝,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年8月)派醇亲王载沣等大臣,专程赴德赔理道歉。北京当年6月至年初按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又一见证。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中国是协约国中的战胜国。在举国欢庆胜利时,民众捣毁了这个丧权辱国的克林德碑坊。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将碑坊移建到中央公园(中山公园)内,改为“协约公理战胜”坊,碑额字为许宝蘅书写。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为表彰中国人民在保卫和平中的丰功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命名为“保卫和平”坊。第六为名店。座落在中山公园西路“杏花村”景区内有一座有着九十一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来今雨轩饭庄。始建于年,原址在公园东侧名为华星餐馆,后易名为“来今雨轩”,90年代初迁入现址。“来今雨”出自杜甫的诗小序“秋,杜子美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新雨,不来”之句。说得是杜甫在天宝年间进京,受到皇帝的赏识,许多人认为他很快就要升官,便争着与他交往。但谁想杜甫并未做大官,也生了病,这时候来看望的人越来越少,令诗人感怀人间冷暖。旧雨指老朋友,新雨指新朋友,取意新旧朋友欢聚一堂之意。饭庄成立之初是公园董事会议事后用餐的地方,因环境幽雅、服务周到,不少文人政客都喜欢到来今雨轩品茗、交谈、集会、宴请,在京城颇负盛誉。来今雨轩饭庄先后有三块匾额。第一块为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手书,挂在原址。后在“文革”中遗失。第二块为著名书法家郭凤惠书写。据说郭老曾是周总理的南开校友,在书、画、诗方面都非常有造诣,被誉为“北派泰斗”。受周总理的委托郭老欣然写下了“来今雨轩”四个大字。由于当时不提倡宣传自己,便未落款。这块无题款的匾额现悬挂于刚刚恢复茶社的来今雨轩旧址。第三块匾额则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书写。来今雨轩饭庄最早以川贵风味为经营特色,其代表菜品有赵先生鸡丁、干烧鱼等上百种。其中干烧鱼是最著名的,京城一些食客都会不时光顾。年开始,饭庄成立了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关典故为依据的“红楼肴馔”研制小组。经过反复实践,年、年先后请首都烹饪协会、红学家和新闻界对“红楼宴”进行了鉴定,得到了一致肯定,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红楼宴”在色、香、味、型、器、养、精、雅各方面都堪称一绝,饮誉京城。第三,公众集会的首选。中山公园在创建后很快就成为了政府、市民集会的一个首选。一来是地处市中心,地理位置合适。二来园内先后建立来今雨轩等一批中西餐厅、茶馆,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集会提供的便利条件。这种集会一类是政治性的。例如年,一天就有30多万北京市民赶到中山公园参加抗议“二十一条”集会。_第四,社会团体、知名人士活动的重要场所。著名学者邓云乡曾回忆说:当时来中山公园渐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是在开放的短短几年,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重要的政治、社会、文化、学术团体。这些团体对日后中国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例如:行建会,其名根据《易经》中:“天行建,君子自强不息”而来,始建于年5月。开始由公园董事长朱启钤和董事曾叔度、张仲仁提议设立,地址就在南门内东侧。行建会设有棋、球、投壶、阅报室,室外设网球场2个,射圃1处,供游人使用。行建会实行会员制,会员交一定数目的会费即可参加一切体育活动。年前后为最盛时期,会员约数百人,这期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金少山、叶盛兰经常来此打太极拳。会员还组织了网球、篮球、足球代表队,与欧美同学会等代表队比赛。行建会前后开办了35年,年停办。卫生陈列所,成立于年,展品分为十组:衣服卫生、饮食卫生、居住卫生、儿童卫生、卫生常识、胎生、花柳病、肺痨、传染病、医药。在社稷坛西南角(神库)内陈列各种实物、标本等,对社会公众开放。年该所隶属北平市卫生处,年批准扩大为卫生教育馆。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国画院前身。成立于年,由著名山水画家金北楼任会长,周养庵任副会长,成员多人,其中有秦仲文、吴敬亭、徐砚孙、徐养吾、王雪涛、王慎生、周怀民、李苦禅等人。研究会每月三、八为例会,地点便在来今雨轩茶社东侧的厢房内。画学会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享有盛名的一批画坛大师:如秦仲文的山水,徐砚孙的人物、徐养吾的墨竹、王雪涛的花卉等。他们还每年搞一次评选,择优展出。另外,每人画一幅扇面,由周养庵带到天津,向徐世昌汇报。徐世昌回赠每人一幅亲笔楹联,并给相当数量的经费。画学会历时三十余年,每月出一期会刊,名为《艺林月刊》。解放后这一组织改为中国画院,徐砚孙为会长。中国书学研究会。年,黄河决堤,灾民无数。当时任古物陈列所所长、中山公园董事的周养庵发起义赈活动,资助灾区。北平文化名人纷纷响应,在中山公园举行书画展销。参加者百余人,著名人物有清未状元刘春霖、翰林张海岩、傅增湘、举人张伯英,拔贡魏旭东,皇室傅心畬等书画篆刻名家。大家当场泼墨挥毫,不论尺寸大小,一律大洋五元,成为北平书坛一件盛事。“七七事变”后,这些文人忧国忧民,无奈身单力薄,故借书法义卖为契机成立了书学会,每半月活动一次,推举周养庵为会长,地点与画学会相同。大家无论长幼每次携带自己的书法作品到会,或评论,或讲学,或义卖。年因日寇猖獗停办。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年6月,由朱启钤创办,年迁入中山公园租用社稷街门南旧朝房办公。下设法式组,由梁思成主持,刘志平辅助;文献组由刘敦桢主持,另聘单士元为编纂。创办的古建工程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近代园林古建工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学研究会,年1月4日在北京来今雨轩正式成立,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老舍、刘半农、刘大白、徐志摩等余人。民国初期著名的美术社团--光社,年由陈万年、黄振玉发起成立。该社每年都要在来今雨轩举办展览会,观众常在五六万人次以上。年7月13日,北京反帝大联盟在来今雨轩成立。到会的有北京学生联合会、《政治生活》周刊社、社会主义青年团、马克思学生研究会等50多个团体的代表。年4月12日,蔡元培、梁启超、陶行知等56位发起的中国图书馆界协会在来今雨轩召开了发起人大会,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这是中国图书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里程碑。年8月5日,北平第一师范院院长张骀惠等在来今雨轩宴会各地来北平的数学地理学家,席间提议组织中国数理学会,当时全体赞同,积极筹备,于8月19日在来今雨轩召开成立大会。与会共有27人。当然上述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社会团体众多也吸引了一批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名人、政治活动家。比较有代表的有:年4月30日至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Dewey-),在梁启超等学界名人的鼎力支持下来中国讲学。年10月19日是杜威60岁生日,当天晚7时北京大学与教育部、尚志学会、新学会共同为其在来今雨轩举行晚宴。宴会由蔡元培主持。年6月30日经过两年的讲学杜威夫妇及女儿启程回国,中午12时在来今雨轩举行宴会为其饯行。年10月31日,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应北京大学校长、欧美同学会总干事蔡元培之邀来华讲学。罗素一行到京后,新学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团体纷纷请他演讲。年7月7日晚,讲学结束前,讲学社在来今雨轩饯别罗素夫妇,到会者有汪大燮、梁启超等20余人。英国哲学家罗素年4月16日,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创办人柳亚子(~),以创办人的身份在来今雨轩主持南社成立40周年雅集。邵力子、胡先骕、欧阳予倩、沈雁冰、周恩来、叶剑英等80人与会。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北京生活期间(~)先生曾先后80次来中央公园,品茗、写作、会客,期间年7月6日至8月12日更是每天到来今雨轩与齐寿山一同翻译《小约翰》。著名作家萧乾(~)与林徽因(~)曾经多次到来今雨轩举行茶会,邀请众多知名作家谈文学,其中包括叶圣陶、巴金、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等。在美国学习并曾经获得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的林语堂(~)。年在北大任教,参与《语丝》的编辑工作,经常与鲁迅、郁达夫等在来今雨轩聚谈,交流学术。年5月,张恨水(~)在来今雨轩参加招待上海新闻记者东北视察团的宴会上与上海《新闻报》副总编兼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相识,应约为其撰写一部连载小说,便开始在来今雨轩撰写《啼笑因缘》。李苦禅(~),20世纪40年代他曾多次在来今雨轩举办个人画展。吴清源(~,)年幼时,为了生计常曾在来今雨轩下棋,经常是连战连胜,为此还得到了段祺瑞的“青睐”。许钦文(.7.14~.11.10)多次在来今雨轩与鲁迅等研究文学,创作文学作品。这一个个大师级的人物都曾来到中山公园或读书、或会友、或品茗。中山公园在他们的艺术和学术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公园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多次承担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举办。自年以来,每逢国庆节,公园都整修园容,栽植花坛,展摆花卉,布置彩旗,悬挂标语,把公园装扮的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一派祥和、热烈的节日景象。年,新中国成了40周年,北京市政府在公园举办游园会。全园栽摆花坛16个,门口和主要活动场所都悬挂巨幅标语,游园会分为4个活动区,11个游乐点35个项目,首都各界群众3.2万人参加游园活动。其中全国劳模人,共和国卫士10人,外宾人。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秦基伟等参加活动。年,新中国成了四十五周年。10月1日之日,北京和天津共同举办“京津同辉”游园会。游园会期间,园内堆花叠翠,彩旗招展。音乐堂和五色土分别举办了军乐、歌舞、交响乐等4台文艺节目。南大门内的80米通道举办了“跨世纪人才联欢”,西马路举办“京津美食街”南坛门内举办了反映京津发展成就的展览。10月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与首都各界人士2万人参加了游园会。多年来,中山公园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次的文化活动。自年开始,举办郁金香专题花展,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七届。每届平均用花总数都达到数十万株,百余个品种,年年花常开、届届有不同,成为北京市民春季赏花的一个重要场所。逐步加大对公园传统花卉展览的投入,除坚持常年举办兰花、杜鹃、菊花展览以外,配合重大节日集中展出各种名、新、优花卉品种,为公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相继举办了报刊发行日宣传、旅游资源展示、科技周开幕式等多种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游园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公园科普宣传、教育普及、丰富市民精神生活的作用。利用蕙芳园、西南展厅常年进行包括书画展览在内的各种高品位文化展览,使公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利用黄金周多次举办露天音乐会和消夏京剧电影晚会,活跃了游园气氛。对于北京人来说,中山公园并不仅仅是一个放松自我的场所。它是一个多功能的环境。人们来中山公园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娱乐、教育、商业、文化、社会、政治。中山公园就是这样从一个荒芜的祭坛成为一座城市公共园林,它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变革的产物,今天,它即将迎来开放一百周年华诞。它是首都公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历史见证。庆祝北京中山公园开放百年,不仅仅是回顾中山公园一个公园的发展史,更是回顾首都城市公园整体发展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山公园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广播节目每早六点首播,一点半重播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cw.com/xlsjyy/144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