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别时期,今天我们就医院。笔者不提病情,以轻松点的话题医院历史上的分布与变迁。
提起大东区的医疗机构,在沈阳市内五区中似乎乏善可陈。但在历史上,论大东区的医疗,堪称沈阳医疗实力最强的市辖区,没有之一。
笔者就先举两个例子:赫赫有名的医大二院和陆总都曾坐落于大东区境内。
中国医院的前身是司督阁先生于小河沿北医院和奉天医科大学,分别建于年和年。司督阁先生是沈阳地区西医事业的拓荒者,医院医院、奉天医科大学则是东北第一所高等医科学校。
图1医院和奉天医科大学全景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中国医科大学进驻沈阳。位于和平区原满铁附属地(即今医大校址)的满州医科大学(时名国立沈阳医学院)和位于小河沿的奉天医科大学(时名私立辽宁医学院)先后并入。医院一个命名为医大一院、另一个则为医大二院。
图2医大二院产科楼(原医院产科楼,建于年,已拆除)
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更名为沈阳医学院,但民间仍习惯称其为医大。至于医大二院,民间则习惯称之为小河沿医大二院。
到了年,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医大二院整体迁往朝阳地区。
当医大二院于年迁回沈阳时,发现他们的小河沿原医院鸠占鹊巢,无处安身。无奈之下只能与展览馆以西的医大三院合为一处,当时叫医大二、三院。后来,医大二院以其雄厚的实力,反过来鹊占鸠巢,赶走了医大三,最终扎根三好街。
医大二院没能回归原址,不能不说是大东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损失。
医院成立于年,系为响应“一省要有医院”的指示精神而成立,选址小河沿医大二院原址。~年建成的14层病房大楼在当时绝对是摩天建筑。
图3医院14层摩天大楼落成后,院内多处医院和奉天医科大学的历史建筑尚存
大东区境内的陆总是奉医院,和今天的陆总并无关系。
在年3月,曾成功地控制了年东北大鼠疫的公共卫生学家、首位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伍连德博士受张作霖委托,于沈阳小东边门外清宗室营原医院(医院、医院)。
医院是我国历史上医院,欧风建筑成群。医院于9.18事变后被解散,如今其珠林桥原址为沈阳仪表研究所使用。原建筑群,一部分被拆除,一部分在沈阳仪表研究所院内,一部分在仪表社区,还有一部分为仪表幼儿园使用。
图4医院建筑之一
图5医院建筑之二
此外,医院——医院也在大东区境内。医院创办于年,具体地点在后来的中学附近,此处旧地址为大北街二段卫生里,卫生里一名就是由此而来。
医院是一所西医卫生院,其职能以防疫(种牛痘)、戒烟为主。
沈阳的第一个医学研究所(在奉天机器局北墙外)和沈阳的第一所护士学校(校址在医院院内,英国人郑美瑞创办于年)也都在大东区。
说完西医,再说中医。医院——医院,同样坐落于今大东区境内,其具体地点在大东路二段路南的铁锚砂布厂(今铁锚文化园)一带。医院由医术高超的老中医张锡纯(字寿甫)创办。
此外,在医院的西邻,今小津桥花鸟鱼市场一带,民国初年还有一所中国医学校。
讲这些都有些太久远,先不细谈,单说沈阳最有名的“辽宁中医”。医院成立于年,到年组建辽宁中医学院时搬到今大东区大北关,毗邻八王寺地区。医院在年盖起四层门诊大楼(图6),是当时大北边门内外的最高层建筑,与沈阳五中教学楼隔大北关街相望。图6大北关清泉路辽宁中医原址(医院现址老楼,已拆除)
辽宁中医名医辈出,年辽宁中医迁至皇姑区北陵大街原沈阳师范学院校址,也就是今天的辽宁中医门诊大楼。
辽宁中医离开大东区后,医院搬迁并扎根于此。
医院的前身是沈阳市第五门诊部,年在此医院。年2月北关区并入大东区后,医院。年,医院上交市卫生局,编号时排了个第一,改称医院至今。医院、一个中学,在番号上大东区抢注了两个第一。
据读者“逍遥游”介绍,上医院的名医陈会心,擅长治疗麻疹病毒肺炎,享誉沈城。一院后来发医院之一,医院。
那医院又是从哪搬过来的呢?
答案是:东北大马医院。
医院门医院以东大致一站地的距离,东北大马路路北(图7)。医院站和现在的不是一站,医院站实际上是以前的北海街站。
图7医院原址(医院门诊,已拆除)
医院搬迁至辽宁中医原址后,医院进驻了原医院的东北大马路旧址。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和市医院之间存在着某种冥冥之中的缘分:一个是院址、一个是名称。也就是说,一院院址给了骨科、医院。
具体怎么回事呢?
原来医院始建于伪满时期,当时为奉天市妇人病院,也叫花柳病院,院址在今天和平区北九马路的沈医二院现址,光复后改称医院。沈阳解放后,医院。
年,医院的中医正医院,医院从此以骨科见长,并于医院,医院。
再来看年的搬迁路线:
医院(和平区北九马路)→医院(大东区东北大马路)→辽宁中医(大东区清泉路)→沈阳师范学院(皇姑区北陵大街)
最终医院和医院扎根大东区。
图8北海街医院住院处旧影
沈阳医院的奠基人是孙华山医生,孙华山早年在鞍山行医。沈阳解放后,东北局有位同志遭遇了骨折的疑难杂症,全沈阳竟然无医能治,只好从鞍山请来闻名辽沈的孙华山医生来沈会诊,患者很快痊愈。孙华山医生后来应邀医院正骨科,后转入医院。
(关于医院搬到东北大马路之前的院址,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沈河区惠工地区北站以西,北京街医院)
此外,在大东区,市一级医院。医院位于北海街最北头路北,建于年,后来也医院。
图9医院旧影
大东区境内如今医院,要属医院了。医院,原为年成医院,年11月从四平落户沈阳,成为小河沿医大二院东邻。建院初期,因医疗技术薄弱,曾得到小河沿医大二院的巨大援助。医院初名空军23医院,年(一说年)正式定名医院。医院于年被批准为全军耳鼻喉研究中心,现为以耳鼻医院。
笔者小时候打青霉素针没少去这里,还曾在这做过两次咽部手术,一大一小。其中小型的咽部手术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就是拔除扎在咽部的鱼刺。
图10医院旧影
接下来介绍一医院分布,医院首推医院,这个医院成立于年,与市医院的前身是同名异院。
医院,医院,也叫医院,坐落于小津桥路与小什字街交叉路口东南角,与厂隔十字路口相望。
在年之前,津桥路还没有打通,我记得小时候去医院都是走小津桥路。那时候小东边门老龙口酒厂前是个五叉路口,西北多出的那一叉,就是小津桥路。我们从东口走进小津桥路,过龙泉浴池、大东电影院后身、35中学一带,快到小什字街时,路南一趟平房,房子里可见有患者坐在长凳上候诊,这就是早年的医院。
医院后盖起五层楼房一座(图11),在打通后的津桥路北甚为醒目。
图11小津桥路上的医院
医院现已搬迁至天后宫路原26中学新址,并更医院。不知有朝一日医院会不会更改为医大五院,不过改成医大五也没啥意思,并改变不了如今大东区东老五的位置。
医院,即大北卫生院,坐落于大北街与铁岭道巷路口。该院院址为一民国老建筑(图12),现为大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图12
医院,即万泉卫生院,坐落于大东路二段路北,动迁之前与大东商店为邻。大东三院的前身为东关一带著名的王庄头正骨,王庄头家住大东边门外管城地区,医术高明,祖传秘方特效药。因其子早年参加过宪兵队,后被枪毙,王庄头只能将一身本领传给女婿。
笔者的父亲幼时曾手臂骨折,就是在此由其女婿亲自接骨敷药。王庄头的秘方药见效快,名不虚传,就是价格不菲。一副药5元钱,在年代可是天价了。
公私合营后,改为大东区第一门诊部,年改称医院。笔者幼时也曾多次在此打针,记忆中三院冰冷的铁门、光亮的墙壁和水泥地,一片白色……
三院回迁后大体还在原处,现为万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院,即洮昌卫生院,位于老瓜堡地区,组建于年。据读者“追求”回忆,洮昌卫生院原址在老瓜堡东街路北的老瓜堡商店后不远处,今鸿泽馨苑小区内。老瓜堡地区属二台子街道,洮昌卫生院是大东区唯一一个异地办公的卫生院。
老瓜堡地区动迁后,四院迁回洮昌地区,与辽沈街第三小学为邻。今已撤销。
医院,即小北卫生院,位于小北街70号,组建于年。今为小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图13医院,即东站卫生院,组建于年。动迁前位于东北大马路以南原东站街道办事处附近。现搬迁至东北大马路北的四德社区,为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院,即珠林卫生院,年成立,动迁前位于中捷友谊厂北门附近。
医院,即管城卫生院。早在奉张统治时期,管城四街上坎三角地裤裆胡同以北就有一个卫生队。
上坎三角地中心的红砖大瓦房,大门上方上书“为人民服务”五个毛体大字(图14)。红砖大瓦房原为百货商店,后改为管城卫生院门诊。据读者“人生长安”回忆,管城卫生院北边后盖的平房,一开始是中药局,后来改成八院门诊,“为人民服务”红砖大瓦房则成为住院处。
笔者幼时也曾来此看病,只是来八院的次数不如三院多。
八院回迁后地点与原址相近,略偏北一点,一度为管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已撤销。
图14大东八院想象图
医院,即二台子卫生院,位于上园地区,组建于年。现为二台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图15
医院,即辽沈卫生院,位于大北桥下开通街北口。原为大东区第六门诊部,也就是开通居民口中的小六院。回迁后还在原址,现为辽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院从第二到第十(红十字,姑且看成第十)医院,分别对应大东区九个街道办事处。
大东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稳定的分为15个街道,这15个街道的分界,符合历史与地理成因。他们分别是:万泉、管城、长安、小东、小津桥、大北、小北、珠林、东塔、新东、辽沈、洮昌、东站、二台子、文官。
我们再来看医院,未涵盖哪六个街道办事处?
大东二院(大北)
大东三院(万泉)
大东四院(洮昌)
大东五院(小北)
大东六院(东站)
大东七院(珠林)
大东八院(管城)
大东九院(二台子)
医院(辽沈)
未涵盖的六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小东、小津桥、长安、东塔、新东、文官。
为什么这六医院?这要分两种情况:
首先是小东和小津桥两个街道,小东地区是大东区的卫生中心,医院、医院、大东区防疫站、大东区妇幼保健所等都坐落于小东,其中医院的前身就是小东卫生院;小津桥紧邻小东,医院就在小津桥路上的两街道交界处,足以服务于小津桥居民。
第二种类型是长安、东塔、新东、文官四个街道,这四个街道的居民多为大东区几大厂矿的职工及其家属,如黎明、新光、东机、中捷、矿山等等,医院医院的职能。
大东区实力最强的医院当属坐落于长安地区的医院。
医院的前身是医院,成立于年,初为厂属卫生队,只设有一个医务所,位于厂区之内。年医务所迁至现址。
解放后,医院的行政归属及名称经过一系列变更后,于年定名国营厂(即新光机械厂)医院。厂将原东三省兵工厂厂区包建为国营厂(即黎明机械厂)后,二厂分开,医院于年又更名为国营厂医院。
医院为两厂共建共管,使用和之名都不妥当。于是在年,考虑到两厂同属于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厂和厂的第一位数字相加之和“1+4”=“五”,遂正式定名为医院。
图16医院旧影笔者即出生于医院,年少时也没少来此看病。特别是小学四年级时班上有一位张同学小腿骨折了,我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跑到医院病房给他补课。
医院厂北门诊,因坐落于黎明厂北地区(也就是东塔街道),也叫作门诊,始建于年。
医院,一度也拥有门诊大楼,只是后来门诊大楼交给了东塔中学(中学),只剩下和睦北一路的平房。
记得我上小学时,一天下午发烧了,走不动路,当时已60岁左右的姥姥,背着我步行到医院。可当天不知什么原因,医院未能接诊。于是姥姥又带我乘坐13路无轨电车,下车后又背着我走了一段路才来到厂北门诊看上了病。那是我唯一一次去厂北门诊。如今一想起姥姥,不仅潸然泪下。
图17医院厂北门诊旧影(年拆除)
新东街道的居民以黎明厂和新光厂职工及其家属为主,早年医院及其厂北门诊也服务于新东地区。新光厂后来在年9月1日正式于新东地区成立了医院。
据读者老卷毛介绍,沈阳医院的命名虽说是源自大东区宿舍区,但不排除有和沈阳的解放军医院“攀兄弟”之嫌。
十多年前,曾有人写信邮往解放军第医院。本该投寄到位于辽阳的解放军第医院,结果却被邮到这个新光厂的医院,后来老卷毛想办法把信转寄过去了。
文官街道,俗名,是在年日军于此设立的南满陆军造兵厂(东北机器制造厂前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成立的南医院就是今天服务于地区的医院。
图18医院旧影(李有才提供)
此外,大东区的各驻区、区属企业,也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医院,如中捷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等,不再赘述。
在结束本文之前,再谈一谈大东区境内历史上和现在的,一些极具特色的医疗机构和名医。最后举两个例子:
东北大马路北海街路口东北,曾有著名的大北监狱。据开通地区的居民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北监狱的南部临街,卫士招待所西边,有一个眼科诊所,东北地区眼科泰斗——夏德昭教授在此出诊。
夏德昭教授年出生于昌图县,年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是中国医科大学在年以前任命的20位教授之一,也是医大首批研究生导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误会,夏教授于大北监狱度过了八年的囹圄岁月。这期间,东北大马路边上这个小小的眼科诊所寄托着夏教授的学术希望。夏德昭教授今年岁,早已桃李满天下的他,依旧奋斗在学术前沿。
图19夏德昭教授在自己的百岁华诞上致辞
沈阳医院
每当沿着珠林路接近地区时,总能在路南的北运河畔望到甚为醒目的“试管婴儿”四个大字(图20)。这里就是以生殖研究见长的沈阳医院。
医院成立于年5月,前医院,位于13路无轨电车(今路)终点站和睦路路北,年前后搬到和睦北二路路口,北运河兴民桥桥头。因经营不善,于年3月转卖给著名的生殖医学专家、企业家董令贻(女),成为了一所具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为特色的,集医疗、科研于一体的医疗机构。
图20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胡家农、王巍巍、葛宝全等人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因资料不全、回忆存在偏差,具体内容还望读者补充并指出错误!
遼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