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心力衰竭防治战略高峰论坛于年7月4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医院的高润霖院士在会上就中国心力衰竭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的健康重负,目前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约有万。欧美国家70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10%。74%心力衰竭患者病程中至少有一个合并症,此类患者更容易发生疾病的恶化,导致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晚期心衰预后比部分实体肿瘤和心肌梗死更差,严重者的5年存活率不足20%。心力衰竭同时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在欧洲及北美心衰住院占住院量的1%~4%,46%出院患者在2个月因心衰恶化再次入院,平均住院时间5~10天,占据了大量医疗资源,心衰治疗费用占总医疗支出的1%~2%。年美国用于心衰的花费约为亿美元,未来10年心衰患者的总花费预计将增加50-%。
年中国心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35岁至75岁人群心衰的患病率为0.9%,保守估计年心衰患者大约为万。年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1.3%,较年增加0.4%。中国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数据。十二五期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开展了一项基于超声心动图和调查表为诊断依据的5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正在进行中,预计明年下半年将得到初步结果。
中国心衰患者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是正在进行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国内最大规模的住院心衰患者登记研究,涉及医院。根据截至年底提交至数据中心的88家医院的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研究新近公布了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的结果:中国住院心衰患者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54.6%),其次是冠心病(49.4%),非缺血性心肌病(26.9%),糖尿病(21.7%),瓣膜性心脏病(17.6%),先天性心脏病(3.5%)。急性心衰发作的诱因包括感染(45%)、劳累过度(26.0%)、心脏容量超负荷(16.8%)与缺血(23.1%)等。
健康生活,远离心衰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肺心病、糖尿病、曾经突发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应根据病人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优化治疗方案,并采取多种干预措施,避免感冒、肺部感染、过于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因,防范心衰的发生。
适度运动,避免劳累
在病情稳定时,患者要坚持户外锻炼,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但应听从医生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快走、游泳、打太极拳等,循序渐进,锻炼后以感到舒适为度。
饮食清淡,三餐有节
注重膳食营养搭配均衡的同时,宜吃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每顿七八分饱。可常吃些新鲜蔬菜瓜果、禽肉、鱼虾、食用菌、豆制品等,不吃过于油腻、过咸、过辣的食物,不喝浓茶、咖啡;戒烟戒酒。
补充水分切忌过量
夏日出汗多,血液易黏稠。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每天喝~毫升白开水,以稀释血液。若发生心衰,则要限制饮水量,以免饮水过多增加血容量,使心衰加重。
保证休息,避免过劳
有心血管病的患者,过夏天一定要休息好,保证晚睡8小时,午睡1小时。室内宜28℃左右,使用空调不要将温度调得太低,注意通风。在高温天气要减少外出,预防中暑。不干重体力劳动和较剧烈活动,防止过度劳累诱发心衰。
情绪愉悦,防止波动
由于夏季酷暑袭人,易心情烦躁,所以要保持好的平和心态,避免情绪波动。(来源:网络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