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来,市区万老太时常觉得胸闷、气短,还出现了心衰,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经诊断,老人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瓣膜是心脏上一个重要“零件”,相当于心脏的大门。在以前,心脏瓣膜出现病变,只能进行外科手术,开胸、停跳心脏,进行置换。而现在,不需要开胸,只需要从大腿股动脉打一个小孔,就可更换心脏“零件”。
日前,医院成功进行该手术,为万老太更换心脏主动脉瓣膜。记者了解到,此次手术在我市尚属首例,在目前心血管内科为顶级新技术项目,医院能够成功开展。该手术填补了我市及苏中苏北地区空白。
“心门”狭窄
七旬老太生活不能自理
万老太今年75岁,家住市区。半年前,万老太反复胸闷、气短、心衰,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纪军告诉记者,老人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钙化,但经过药物治疗却始终没有太大效果,心功能也一直没有改善。
“这种病发展到后期,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何胜虎解释称,人的心脏有四个瓣膜,分别为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心脏瓣膜每天开开闭闭,就好像门一样。病人主动脉瓣膜坏了,就好像是一扇门坏了,血液无法正常通过。”
以往对于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治疗有两种方式。何胜虎介绍道,第一种是通过外科开胸手术,术中要进行心脏停跳的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率低、死亡率高,许多高龄患者身体状况也无法承受这样的大手术。不适合做手术的,往往都采取第二种治疗方式,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医生发现,万老太就是如此,药物治疗没有效果,但是由于年迈以及基础病,她也不适合开胸换瓣膜这样的大手术。
不用外科开胸
5毫米微创置换人工瓣膜
万老太“坏”的心脏瓣膜一定要置换,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呢?“现在我们掌握了一项新的技术,叫做‘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何胜虎说道,“这项手术尤其适合合并多器官疾病的老人。”简单地说,就是不开胸就能更换人工瓣膜。
那么,这项技术是怎么做到的呢?何胜虎告诉记者,手术时只需要在人的大腿股动脉上穿刺,开一个约5毫米的口子,通过导管将人工瓣膜送到心脏。“通过穿刺点将导丝、球囊、导管等从血管伸到心脏病变部位,将人造瓣膜释放到原来狭窄的瓣膜处,病变的瓣膜被新的瓣膜挤到血管壁上,原本打不开的‘门’就可以重新打开,血液可以顺畅地在心脏血管中流动。”
14日,老太进行了该手术。手术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术后2-3天老人心衰症状明显缓解。记者昨了解到,目前万老太恢复良好,预计再过一周就可顺利出院。
目前为止扬州首例
全国仅30医院开展
据悉,此次完成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目前为止在我市尚属首例。记者还了解到,年我国实施了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截至目前,全国仅30医院可成功开展这项技术,目前全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病例不超过例,可以说这项技术难度非常高。“这项技术的掌握需要过程,瓣膜的置换需要定位精准。”何胜虎介绍,其次,完成这样的手术不仅是心血管内科一个科室,还要求多学科协助完成,例如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
何胜虎表示,国内瓣膜性心脏病的患者很多,尤其是70岁、80岁的老年人。“过去患了这个病没有什么有效方案,几乎可以说是无路可走。现在通过这种介入治疗,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伸阅读
七个危险信号
心脏病可能会表现为不同的疼痛症状,医生提醒,心脏病的七个危险信号如下:肩颈臂疼痛,疼痛会转移;胃疼恶心,没有胃病却胃疼;焦虑失眠,无症状惊醒;心跳加剧,不规则且无缘由;过度出汗,长期反复;呼吸短促,头晕难深呼吸;极度疲劳,没做什么就特别的累。医生建议,尽早改变可能引发心脏病的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都为时不晚。定期测血压、限制饮酒、健康饮食、不吸烟、控制体重(腹部赘肉尤其危险)、每周运动3次以及缓解心理压力,都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
来源:《扬州晚报》王诗韵
编辑:蒋潇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