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重视并践行心衰学科的整体建设

重视心衰诊疗是大势所趋

心血管疾病有多种类型,常常最终走上同一条路,这条路就是心衰。如果追溯到百年前,心衰发生后缓解救治的手段很少;50年前已有一些简单的药物疗法,但作用仍然有限。今天,随着医学科技飞快发展,不仅通过对心衰新的认识、更为精准的诊断和采用新的干预方法可以相当程度地延缓甚至阻断疾病的进展,而且还有包括干细胞治疗在内的新的逆转心衰治疗理念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因而,心衰领域受到临床医师和医学科学家高度重视。这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有了希望,行业才能发展。

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心血管基础疾病患患者数给心衰治疗带来很大的压力。我国近3亿人口患有高血压[1]。此外,工作压力大、不健康饮食的泛滥,使得我国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居高不下。这些疾病进展到最后都会导致心肌的损伤,即使发生事件后能够存活下来,心血管疾病仍在进展中。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因素。大量患者的需求,必将促进科研工作和临床工作的进步,而且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于心衰诊疗临床研究和心衰机制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学者参与到心衰的科研工作中去。医保政策也在逐步调整中,这些趋势对于心衰患者非常令人鼓舞。

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提高心衰诊疗水平

年初,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建立了心衰病区,从医院领导到科室医生,都认识到心衰诊治的重要性,与之相配套的投入力度也相当大。目前上海市能够建医院不多,因为专门设立的心衰病房存在各方面的压力:首先心衰患者病情重,其次是需要反复住院。我院很荣幸获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有专属病房的转化医学中心,目前全国有四家转化医学中心,只有瑞金带有三百张床位。可以预期,今后会有更多前沿、尖端的包括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在内的治疗手段在此运作使用,为积累循证证据提供帮助。

心血管疾病不同于肿瘤,面对肿瘤一但有有效治疗手段出现,大家即愿意尝试,因为没有太多时间给予患者。但是心血管疾病不同,患者生存期长,有足够的时间检验疗效,需要长期有效的同时还需确保副作用少。因而,当今心血管转化医学领域中还是临床前研究的成分为主,为弄清发病机制,可以尝试手段有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探索发明新技术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一经问世,之后将有质的飞跃。

心衰患者的治疗不同于其他疾病,常常处于危重阶段,病情稳定时门诊随访,自行服药,多种诱因都导致病情急性发作,比如肺部感染、饮食不当、情绪不稳、血压或者血糖控制不良等。发病后,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每一次急性发作出院后患者心功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靶器官功能减退。对于这类患者除了治疗,还应在每一次发病之后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我科基于病房建立了专门的心衰团队,由本人、陶蓉教授、金玮教授、陈桢玥教授以及很多中青年医生参与。首先,我们广泛收集患者资料,因为团队科研能力往往与收集患者资料质量有关;其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最后,医院建立起心衰诊治网络,并得到了全科医生与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学科的发展需代代传承,我们前面有老一辈积累下来的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中生代正运用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最先进的技术钻研前沿课题,此外今后也需要有青年医生捧过我们的接力棒。在老中青三代共同的努力下,建立起医院,医院,发挥团队精神,推动心衰研究不断向前,为学术界献出一份力量。

构建网络化治疗模式,医联体项目进展喜人

目前我们的心衰病房建立时间不长,除了广泛收治心衰患者、建立队列研究之外,最重要的是对心衰发病机制方面进行研究。此前已经获得多项国家基金,现在正运用新的方法在心衰诊疗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另一方面,医院,医院建立网络,建立转化的医联体,心衰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心衰患者医院随访,疾病的反复与危急使得不能像其他疾病患者一样,医院就诊,患者也希望就近处理。出于这一原因,我医院联系建设医联体。目前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的原因,二是行政管理问题,包括部医院使用,医院开具处方等。相信建立医联体之后,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医院的医疗水平,加强心衰患者随访管理,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环境,改善患者预后。该模式的运作和推广,不仅需要医生、医院及患者的支持,还需要医保层面的帮助,目前正在努力协商落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报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编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医师简介

陆林上海交通大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组组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于和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年期间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心脏中心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长期从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并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科研。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和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课题等多项研究。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其中包括在EurHeartJ、DiabetesCare、ATVB等主流杂志)。分别于、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1等奖。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北京中科白颠疯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cw.com/xlsjby/8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