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助医网联合推出
名医在浦东访谈
听心脏专家范慧敏教授讲“猝死和心衰”的那些事
年9月日,阿联酋迪拜王子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33岁。
年7月9日,医院宋韩明医师在夜班中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离世,年仅31岁。
年1月3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突发心脏病,虽经积极抢救但不幸离世,年仅47岁。
年9月10日凌晨,年仅17岁在首届青运会上夺得女子蛙泳两枚金牌的北京游泳新星庆文怡猝死于北京国家队宿舍。
一个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生命猝然离世,这些事件为中青年人的心脏健康敲响了警钟。带给人们沉痛反思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它就是——心脏性猝死!
主持人:范主任,您好!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众所周知,近年来,心脏性猝死事件不断发生,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谈“心”色变,我们很想知道,心脏性猝死究竟是什么?哪些人容易发生猝死?有哪些因素可引起?范主任: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杀手!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非暴力性自然死亡,发病突然,出乎意料,进展迅速。在美国,每年有45万例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相当于每80秒钟发生1例,我国猝死总人数为54.4万人/年。目前,WHO统一认为心脏性猝死从发生症状到死亡的时间为1小时以内,时间短,发作快,大部分人几乎猝不及防。
心脏性猝死大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尤其是有心肌梗死病史者;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变也可引起猝死,如冠状动脉起源与走行异常、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炎等。其他原因包括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性猝死也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当处于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或合并高龄、高血压、左室肥厚、心室内传导阻滞,并伴有吸烟、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时极易导致猝死的发生。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等。有研究表明,血压每增加5mmHg,冠心病事件发生危险增加0%。总胆固醇越高,冠心病的死亡率就越高。男性吸烟者冠心病猝死的风险增高10倍,女性增高4.5倍。血糖越高,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越高,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小冠心病的死亡率。
尽管上述危险因素早已公布,然而,我国职业人群心血管风险认知水平堪忧。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罹患高血压,14%的人吸烟,1%罹患高脂血症。约有7%的被调查者从未测量过血压,3%没测过血脂,17%没测过血糖。知道吸烟、大量饮酒、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糖尿病等因素与心脑血管病有关的人均不足40%。89%的被调查者了解胸痛和胸闷等是冠心病发作的表现,但仅31%的人了解当怀疑冠心病发医院;医院的比例最高,为4%。仅有9%的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30%的人知道在怀疑冠心病发作时应服用硝酸甘油。3%的人知道猝死的主要死因是冠心病。
主持人:猝死确实是猝不及防,难怪许多人对猝死患者表示叹息的同时,大多数是无奈。但请问范主任请猝死前是否有蛛丝马迹可寻?有没有先兆?若有,应如何识别和预防?范主任: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多数会有一些诱因,最常见的有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饱餐后、睡眠差或持续紧张工作等。此时心脏会发出一些信号,但是往往会被我们忽略而失去有利的治疗时机。
因此,当我们遇到下述信号时,可能要当心:
1.因为劳累或精神紧张出现心前区或胸骨后闷痛、或者紧缩样疼痛,大汗或濒死感,或者体力活动时感胸闷、气促、心悸,休息时可自行缓解;
.熟睡中突然被憋醒,感到胸闷、憋气,坐起来后会好一些;
3.有时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往往误认为是消化道症状;
4.出现牙痛、咽痛、头痛、颊肌酸感时,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有左肩、左臂疼痛时,易误诊为牙痛、咽炎等;
5.有时候会表现为头晕、头痛、眼前发黑,伴大汗淋漓;
6.原有心绞痛症状加重,发作频繁,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我们建议立即就医进行心脏体检!不论是否是心脏的问题,只要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均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免延误诊治。
我们建议定期进行血液指标检测(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心电图、心脏超声、活动平板试验、冠脉CTA等,尤其是冠脉CTA,简单易行,无创伤,可以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通过上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心脏的异常情况,及早干预,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主持人:刚才范主任给我们从心脏性猝死的易发人群、诱发因素、如何预防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会听到心力衰竭这个术语,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大家往往认为一旦听到心力衰竭,往往是不治之症。心力衰竭真的这样可怕吗?范主任:心衰不可怕,关键在预防。
上面讲的心脏性猝死是一种急症,而我们经常见到的更多是一种慢性心脏病变——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心脏充盈或者泵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一个渐进发生发展的过程,按最新中国心衰的指南,从心衰的危险因素到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期是指患者出现引起心衰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心肌病家族史等等,但没有心脏结构或者功能异常;
二期是患者虽没有心衰的症状或者体征,但已经发展成为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左心室肥厚、无症状的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死史等;
三期是患者已经罹患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目前或以前有心衰的症状或者体征;
四期则是指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反复住院,不能安全出院,需要特殊干预,目前主要通过植入人工心脏或心脏移植才能继续维持生命。
从上面可以看出,心衰的预防要从头开始。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在45岁前能够预防或推迟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发生的话,则接下来的11-15年将不受心力衰竭困扰。而最近一项对9万余名国人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0岁及以上成人中有近3/4的人存在不健康生活习惯,由此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心衰的发生率也将会明显增加。
主持人:范主任,记得我曾遇到一位病人,他曾动情地和我说“医院心衰病房让我找到家的感觉,医护人员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作为上海市心力衰竭研究中心,国内最早医院---医院,在心衰的治疗上有哪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范主任:心力衰竭难治,是因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脏疾病,而是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病等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疾病最终进展的归宿都是心衰。因此心衰的治疗,在临床上不能按原有的内、外科单一模式进行治疗。
医院在院长刘中民倡导及支持下,早在年医院心外科就获批为上海市唯一的心力衰竭重点专科,年3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独立的心衰专科。新成立的心衰专科以心力衰竭的综合性治疗为特色,打造心衰内科和心衰外科无缝结合,并按照国家卫计委标准,制定心衰临床路径,确保心衰的药物和非药物的规范化治疗。
1.联手社区,开展疾病管理
医院心衰专科医院联手,改变目前心力衰竭的诊治模式,引入“疾病管理”理念。将目前心力衰竭以每次医疗处理视作相关分析单位转换将患者疾病视作一个分析单位,政府健康保健实施机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社区服务中心、家庭签约医生、心力衰竭门诊、心脏中心),为患者提供基于指南的最佳治疗,建立一个心力衰竭的管理体系,为每位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有尊严的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心衰病人的住院次数与医保花费。
.内外科结合,无缝治疗
心衰治疗中的另一个误区是:有些患者不论自己是何种病情,都坚决排斥心外科手术,多半是源于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讳疾忌医。实际上,大多数的结构性心脏病或者冠心病患者,只要在C期及时进行针对病因的手术治疗,都可以实现术后高质量长期生存。国际上,心衰外科已经成为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心外科手术对于改善心脏功能、延缓心衰进展的作用非常明确。国际文献数据表明:对于瓣膜病诱发的心衰,手术风险是在3%-6%,不做手术的5年内死亡率要超过80%,术后的长期生存率要超过80%;对于冠心病诱发心衰,不做手术在3年内的死亡率达到0%,术后长期生存率要超过80%,远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5%。
一句话:心外科手术的风险并非象外行人想像的那么大,但治疗效果却比其他方式好很多。对那些确定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心衰病人,可以直接转诊到心外科。
3.中西合璧,探索新技术
心衰患者的手术不同于常规的手术,患者的恢复过程慢,各种不适增多。心衰患者术后都会出现睡眠不佳、食欲下降、疲乏无力等的不适症状。对于这些症状,西药治疗方法是非常有限的,医院心衰中心联合上海市名老中医专家一起查房、定期会诊,对病人施以中药进行辅助性康复性调理,同时改善了植入干细胞器官的“土壤环境”,提高植入的成功率。谈到干细胞,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种子和土壤的关系。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一方面,植物的正常生长要靠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分、优良的种子,如果土壤与种子等各种条件都非常适宜,那么就茁壮成长。否则,土壤好,但种子不好当然生长不好;土壤不好,优良品种也没有用,最后还是长不好。另一方面,不同的土壤条件,就是同样的种子,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含义。目前,医院心衰专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正在开展中西医协同防治心衰临床研究,严世芸、何立人、董耀荣等上海市著名中医全程参与心衰患者的中医辩证论治,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干细胞治疗高屋建瓴指明研究方向,保驾护航。
年初,以国家项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等三个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医院以责任人单位获批《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项目》,总建设经费.55亿元。在医院院长刘中民带领下,心衰专科开始尝试使用干细胞治疗心衰新技术。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国际上也有不少国家的临床医学科研家按照此思路进行研究。在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的合作下,我们引入细胞膜片技术,利用干细胞修复已经损伤的心肌,从而改善心脏功能。该项目今年已经在卫生计生委备案,并通过伦理审查,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可以预期,心衰干细胞治疗的春天已经到来,这将对心衰的综合治疗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持人:通过聆听范主任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想保持心脏健康,远离猝死和心衰,应该从早期开始。那么,目前有哪些好的措施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脏并使它保持健康的状态呢?范主任:其实对于心脏病的预防,目前的方法较多,效果不错。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专属于国人的心脏健康密码——。
“”是指把血压(收缩压)控制在mmHg以下。
“6”是把血糖控制到6毫摩尔/升以下。
“”是指对仅有高血压或吸烟的人,应把总胆固醇水平控制在5毫摩尔/升以下;对有冠心病或者糖尿病的人,应把总胆固醇水平控制在4毫摩尔/升以下;对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人,应把总胆固醇水平控制在3毫摩尔/升以下。
“0”是指不吸烟。
“68”是指男女的腹围控制在男性.8尺,女性.6尺。
保持心脏健康,远离猝死和心衰,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方能达到好的预防、治疗效果。心脏,生命之源泉,呵护好您的心脏,才能使您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灿烂、更加有意义与价值。生命之洲——医院心衰专科将为您保驾护航。祝大家永远保持青春,保持活力!谢谢!
专家简介
范慧敏
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衰专科主任,上海市心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医学专长: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干细胞治疗;心脏病微创外科治疗。
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南院:云台路号)、星期一下午(总院:即墨路号)
心脏关爱
主办:上海市医院/上海市心力衰竭研究中心-心力衰竭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