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门诊
医院
主任医师李慎果
读者咨询
郑经誉已回复李主任:
您好,最近,我的一位老年病友,因心衰住院,出院后一周,突然病危,医院很近,及时入心脏科ICU抢救,转危为安。医生说,心衰出院后1~3个月为心衰易损期,须倍加小心,遵医养护。
过去只听说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易损期,却不知心衰也有易损期。为此,想请您费心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老年心衰患者如何平安渡过易损期?谢谢!
抗心衰,是一场生命保卫战,也是健康长寿的必修课。老年慢性心衰患病率很高,80岁高龄者,几乎人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衰风险。《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首次提出“心衰易损期”的概念,当时许多人困惑不解。因为医学中使用的“易损期”一词,都是用来界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特定阶段(易损斑块),此时动脉内膜中的粥样硬化斑块,中央脂肪核心增大,而覆盖斑块的纤维膜变薄,斑块容易破裂,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及梗塞。心衰易损期的意义与此截然不同,它是一个临床实用概念,能醒目地提示“高危风险”,对心衰的“全程管控”,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重要学术及实用价值。
心衰易损期
心力衰竭在老年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三衰(心衰、呼衰、肾衰)之首。一般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发作,须住院诊疗,待病情缓解后稳定数日即可出院,从这时算起,1~3个月内被规定为“心衰易损期”。
在这期内,心血管事件多发,心源性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都比较高,成为心衰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唯有严防死守,决战决胜易损期,方有可能使患者重回健康长寿之路。
危险因素很多
心衰易损期中,常遇到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
1.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有专家说,“电解质紊乱是心衰的催化剂,而心衰是电解质紊乱的沃土”,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机制。一般人群的血钾水平为3.5~5.5mmol/L,而心衰患者的血钾水平与90天死亡率呈“U型曲线”关系,理想的血钾水平较正常人范围更窄,为4.0~5.0mmol/L之间,此时死亡率最低。有研究显示,血钾4.2mmol/L为最佳。另外,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与心衰的5年死亡率相关(U型曲线关系)。其理想水平较正常人更窄,为~mmol/L。2.收缩血压偏低(~mmHg以下),这个现象反映心脏泵功能乏力,左室射血分数低下,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
3.心率增快,是易损期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研究证实,一般患者心率61~70次/分时风险最小,但慢性心衰患者与此不同,最理想(目标)的心率是60次/分左右。因为心率增快,耗氧、耗能增多,必然加速心衰进程。
4.高肌酐血症,常见于高龄、慢病、冠脉造影后的心衰患者,血肌酐升高与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长期氮质血症对全身系统性的毒性损害,不可低估。
5.合并贫血,是老年心衰患者常见的重要风险因素,一般血色素<80g/L,须紧急纠正。
6.交感神经、RAA系统过度激活,血浆醛固酮过高等,都是常见的易损期危险因素。
易损期注意事项
目前,心衰急性期的处理有规可循,出院前的常规处理也有专家共识,但出院后的易损期处理,至今尚无定则或常规,复杂多变的关系,一时难以厘清,成为心衰治疗的一个难解的瓶颈。众多临床报告指出,心衰患者出院前首先做好病情评估及出院前必要的处理,医生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易损期注意事项,以期早日转化到稳定期。1.吃好、睡好,心情一定要好。2.遵医用药、绝不漏服或错服,绝不自主额外吃药或保健品。3.细心观察血压、心率、食欲、尿量、日常活动耐力变化,发现有风险因素或可疑症状时,立即就诊。4.平时定期复查(4~7天)。心衰稳定的标志是症状消失,呼吸顺畅,能平卧。血压、心率达到目标值;生活能自理,医院检查,心功能提高,恢复到Ⅱ~Ⅲ级。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精彩科普老人喝酸奶讲究多一点中药疗效不如从前可能由于这些因素寒潮来袭护好身体
新冠病毒疫苗怎么打?指南来了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