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lotmoreinterestedinnaturalstupiditythanartificialintelligence.」
「相比人工智能,我对自然愚蠢更感兴趣。」
--AmosTversky
都说医生难当,人命关天的事,做起来可谓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医生一旦失误,对患者来说可能是难以抹灭的悲剧。
但是,医师也是人,人怎么可能不犯错呢?即使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再细心,也会有下错诊断的时候。
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ofMedicine)发表了一篇报告,题为「人皆犯错」(Toerrishuman)。里面提到,每年估计有4.4万到9.8万人因为医疗错误死亡。
也就是说,美国2~4%的死亡是医疗错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这些医疗错误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医生的诊断错误。
医生为何会犯错?
医生的诊断错误大部分来自于认知错误(思维陷阱)。其中最容易躺枪的是内科(包括内科分支的各类专科)和急诊科。
特别是急诊科,在美国被称为「天然的错误实验室」(naturallaboratoryoferror)。
原因,简单地说:医生是人,不是人工智能,更不是神。是人就会犯大脑的认知错误。这种错误,不是凭医术高明和小心谨慎可以避免。
医生这个群体,是大脑认知错误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包括:时间短缺,信息不完整,精神劳累,没有及时的反馈机制等。
但要细分下来,医生会犯错主要还是因为人类常见的几种思维误区,了解了它们,才能知道如何去避免,减少错误的发生。
锚定效应:
一种思维「捷径」,人们在做决定时更容易倾向于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
比如,一群人开会时,如果有人首先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那么一般结局就是其他人附和补充这个方案,很少能创新。
记得有一次,我从急诊室收了一个被诊断为「肺炎」的病人住院。急诊室的医生交接班给我时说:「就是肺炎,已经用上抗生素。」我在仔细问询了病人后,觉得症状更可能用心力衰竭解释,但由于急诊医生说是肺炎,我摇摆不定。
最后,我强迫自己从头考虑,纠结很久,才说服自己更可能是心力衰竭而给病人用了呋塞米。最后心脏彩超做出来证明我的判断正确。但是「锚定效应」在这个例子里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可得性捷思:
就是说,对于容易想到的情况,它的发生概率会被高估。
比如,医生最近刚诊断一例主动脉夹层。后来又有一个医院,医生马上想到主动脉夹层而忽略更常见的疾病,比如急性胰腺炎或肠胃溃疡。
虽然我们常说诊断首先考虑常见病,但对于一个一线医生来说,脑袋中最容易想到的反而是自己近期接触过的疾病。这样往往会让诊断走偏。
确认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