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脏康复之家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你们身边的治疗师小孔,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慢性心衰的运动训练,慢性心衰是我们各类心脏疾病的终末表现;慢性心衰的管理不仅仅需要药物和临床的护理。根据年12月份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基于运动为核心的居家心脏康复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再住院风险。
慢性心衰的患者运动康复流程如下图所示,对于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期(新发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导致的入院)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除纠正诱发因素、优化药物治疗外,若患者不存在活动禁忌的情况下(如伤口活动性出血、谵妄状态等),建议早期活动(Ⅰ期康复),目标是早日离床、减少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并发症。待功能状态逐步改善、病情稳定后,进行再次康复评定,以进入到下一阶段(Ⅱ~Ⅲ期康复)。下一阶段的运医院、医院门诊及居家进行运动康复;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把内容拆解开来讲,今天只讲我们的I期康复的运动训练。
对于I期的运动训练,我们的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危险分层标准来为患者选择运动训练期间是否需要监管、血压及心电图等监护设备,来把控行运动训练期间的安全性,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状况下,通过运动训练提升改善其病情。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低强度抗阻运动、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柔韧性松动训练。低强度抗阻训练是指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踝泵运动、握力训练等,对于行这部分训练的原因是为了唤醒患者的肌肉,避免我们后续的II、III期康复中因肌力不足造成运动损伤,为实现患者早一步下床走路及行有氧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早期的低强度抗阻训练至关重要,其训练周期也是视患者的心肺耐力及肌力、肌耐力等综合情况来判定,所以对于十分年轻、肌肉流失少的患者肌肉唤醒的低强度抗阻运动的训练周期可适当剪短;慢性心衰的患者普遍伴有呼吸困难症状,为缓解患者的症状,防止肺功能的进一步退化,呼吸训练必不可少,缩唇呼吸可以增加呼气时的支气管阻力,防止小气道的过早塌陷,而腹式呼吸及人工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则可以提升患者的呼吸肌肌肉力量;至于前面提到的柔韧性松动训练则适合于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对于大部分心衰患者的早期训练的可行性不高;说了这么多训练的益处,那么具体的强度和频次该如何去做呢?
对于低强度抗阻训练,我们建议每次做1~3组,可从1组开始循序渐进,每组10~15次,组间休息2~3min(可拆分)。运动过程中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调整呼吸模式,运动时避免屏气。2、运动时保持正确姿势,抗阻训练不应引起明显肌肉疼痛。3、若患者出现症状,如头晕,心悸或呼吸急促等,应停止运动。4、在抗阻运动期间,因心率和收缩压上升,可致每搏输出量的轻微变化和心输出量的适度增加。因此对抗阻运动可能存在风险的慢性心衰患者,应从低强度开始,并监测血压和心率。
呼吸训练则主要包括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如下图所示:嘴唇半闭(缩唇)时呼气,吹口哨、气流缓慢均匀,吸气时闭嘴用鼻缓慢吸气,稍屏气后行缩唇呼气,吸与呼时间比为1∶2。
腹式呼吸如上图所示:患者舒适位站立或坐位,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腹部,鼻子慢慢深吸气,尽力将腹部鼓起,然后以口呼吸,尽量将腹内收(此时口型为鱼口状),呼吸要深,尽量延长呼气时间,10min/次左右。
在行呼吸训练时需注意:5次/组,2-3组/次,组间休息1-2分钟,避免过度通气(可拆分)。
以上的内容便是我们慢性心衰患者的I期康复训练的内容,后续的社区及居家康复训练内容则会再下期分享给大家,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