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8日上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媒体发布会在辽宁友谊宾馆隆重召开。医院韩雅玲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医院杨杰孚教授和中医院张健教授主持,南京医院李新立教授、医院董吁钢教授、医院周京敏教授、医院梁延春教授和大连医院刘金秋教授出席了发布会。
韩雅玲院士:新指南的发布和推广将助力我国心衰整体防控改善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我国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发生率不断升高,死亡率居高不下。既往3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证实,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心衰可防可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心血管疾病杂志编委会,在过去十几年里已经发布或更新了5份心衰指南或共识性文件,并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和宣传,对规范我国心衰诊治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心衰诊治领域又发布了很多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年ESC全面更新了急慢性心衰诊治指南,年ACC/AHA发布了心衰指南更新,我们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也在不断丰富。目前我国心衰诊治和管理总体尚可,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指南与临床还存在较大差距;指南推荐的改善心衰的药物治疗达标率尚不理想;医院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心衰随访更是薄弱环节。针对心衰诊治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组织了专家组,以年心衰诊治指南为基础进行全面更新,严格遵守指南制定原则,保证了指南的质量。相信新的心衰诊治指南的发布和推广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衰的整体防控,降低心衰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需要指出的是,指南提供的仅仅是治疗原则和方向,临床医师在实践中面对具体心衰患者时,还应根据个体化原则和医师经验,结合当地资源,灵活制定诊疗策略。
杨杰孚教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要点概览
专家组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新的中国心衰诊治指南初稿已经形成,已经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
主要更新内容为:
第一:心衰新的诊断分类。射血分数(EF)降低的心衰(HF-REF)定义为EF<40%,EF保留的心衰(HF-PEF)定义为EF>50%,强调了EF处于40%-49%临界范围的心衰的重要性,其发生发展以及临床预后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EF临界范围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早期干预,或能延缓心衰的发生。
第二:强调了心衰预防。前心衰(A)阶段是指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但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前临床心衰(B)阶段是已有结构改变如心肌肥厚,但无临床症状,这种阶段划分体现了心衰防治重在早期干预。
第三:药物治疗方面,基于PARADIGM-HF研究,欧美指南将ARNI列为Ⅰ类推荐,我国指南也将对此作出更新。对使用R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达到推荐或最大耐受剂量,心率仍≥70bpm、EF较低的患者推荐加用伊伐布雷定。版指南制定时对我国传统中医中药的应用存在争议,新版指南结合近年来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治疗做出推荐。
第四:非药物治疗方面最重要的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指南对QRS波时限推荐有所改变;认为多点起搏比单点起搏更有效,希氏束起搏也可以达到再同步效果。
第五:强调心衰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心衰随访不仅是心内科、心外科的问题,需要多学科协作,加强随访,加强患者和家属教育。
媒体问答集锦
记者:国际上近两年心衰指南的更新对我国心衰指南有何影响?
杨杰孚教授:首先中国指南一定要体现中国自己的科学性,国际指南为我国指南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在指南制定中加入中国的因素,这种做法有实际意义,有价值。第二,生物标志物和药物治疗方面,国际推荐仍是重要参考;心衰ABCD分期很有必要,可以进行危险分层,也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国内器械治疗方面不亚于国际先进水平,但目前可能还缺乏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未来有循证证据后,我们会考虑加大推荐力度。
记者:我国虽然近年来治疗技术不断提升,但心衰患者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您对此如何看待?
董吁钢教授:我们期望通过修订指南,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更好地用于心衰患者的临床诊疗。心衰有很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心衰发病率才可能减少,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的之一。我们常说,心衰是很多心脏疾病的最后战场,中国也在开展心衰临床研究,希望通过探索和一些新的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患者教育也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另外,护士和其他学科配合的确非常重要,医院一起共同做好协调工作,这也是我们建立心脏中心的目的,组建一个包括心内科、心外科医生和护士的团队,相互配合,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最终能够降低心衰的死亡率。
记者:我们如何在基层进行指南推广,以提高基层医生心脏康复和预防的能力?
刘金秋教授:心衰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心衰的管理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专业的学术知识撰写指南,希望能便于基层医生理解和掌握最新的治疗理念、方法和手段。对心衰治疗,我们不只强调药物治疗,器械治疗也在不断加强。我们目前也在开展再教育,包括下周要举办心衰论坛,这对指南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在为心衰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后,要将患者下沉到基层,期望通过指南推广,医院的医疗同质化。
记者:版中国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与欧美指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李新立教授:发达国家的疾病谱和治疗技术存在差异,欧洲的指南相对比较中性,兼顾了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整体医疗水平,相对谨慎或保守。美国医学技术发展、诊疗和一体化管理水平整体靠前,在治疗方面,比较积极。我国是13亿人口,有发达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也有一些欠发达的地区,要做好同质化管理,任务远比国外要重,因此中国的策略一定要有别于欧美,这就是指南基本核心内容为何要考虑中国国情的原因,以更好地服务于心衰患者的规范管理。
记者:我国心衰非药物治疗现状如何?此次指南针对非药物治疗有何更新?
梁延春教授:心衰非药物治疗在我国的现状是知晓率低,很大一部分患者流失,未能得到治疗。新版指南面向广大心血管工作者包括基层医生,对CRT适应证做出了重点的明确推荐,让医生明确知道哪些患者能够从CRT治疗中获益。第二,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患者,指南根据循证证据推荐首选双心起搏,但近两年我们发现希氏束起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实现逆转,甚至心脏完全恢复正常,因此在指南中也进行了推荐。另外左室多位起搏也在发展中,有所进展。
记者:心衰药物治疗近几年涌现了很多新策略和新药物,年新版指南是否有所反映?
周京敏教授:近十年来,我国不断参与国际心衰药物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探索优化的治疗策略,这是我们东方医学参与国际医学的一面。中国自己也做了很多心衰方面的研究,包括亚组分析。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新指南更接地气,融合中国特色,让中国患者更多获益。通过这次心衰中心核查,大家在讨论中提到了两点:一是精准诊断,一定要同质化;二是规范治疗,提高达标率,医院的治疗方案,医院的规范化随访和管理,只有提高全程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改善患者预后。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