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的心衰典型特征是交感神经占优势及副交感神经传导减少的自主神经失衡,可导致疾病进展、心室重塑、心律失常甚至过早死亡,常规疗法效果不甚理想。近日,European HeartJournal:CaseReports杂志发表一则晚期心衰病例,采用新疗法,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疗法治疗增强交感神经的抑制,以恢复患者自主神经平衡。
病例介绍
患者男,76岁,因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室功能障碍而导致晚期心衰,有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患者有4个健康的儿子,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正常,基因研究中没有发现致病变异体。患者既往长期吸烟,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肾病。体检显示肺部充血和外周水肿的轻微迹象。尽管进行了优化治疗,但LVEF严重下降(20%)并无改变。患者年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随后使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由于多次房颤发作,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术,复律不成功,双心室起搏率低。患者自年1月以来,进行比索洛尔5mg/8小时,依普利酮25mg/24小时以及沙库巴曲24mg/缬沙坦26mg,每4周一次的优化治疗及左西孟旦门诊输液治疗。自年以来,患者因心律失常电风暴入院4次,最后一次在年10月,进行导管消融治疗后心律失常没有消失,继续采用适当的ICD疗法治疗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并且都应用了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和电除颤。此外,自年以来,房扑的持续和症状性发作伴有快速心室率,需要调整药物治疗和ICD-CRT的参数(无法达到最佳心室起搏百分比),保持在90%以下(图1)。图1,患者进行ICD-CRT治疗,心率为70bpm。房性心动过速心率为bpm。存在频发室性早搏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此外,患者在呼吸道感染和上述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下多次出现心衰失代偿期发作,从年初到年6月患者就诊超过8次,并且使用利尿剂治疗,也调整了方案。优化治疗后由于多次心衰失代偿和心律失常发作,并且也无其他合适治疗方法,我们考虑植入颈动脉窦刺激器以改善患者症状并减少心律失常事件。该装置于年7月植入,患者未发生任何事件(图2)。装置激活后,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或不适,血压保持稳定,与ICD-CRT未产生相互作用,并对装置的植入、激活等进行监测(图3)。图2胸部X光显示ICD-CRT(左)和颈动脉窦刺激器(右)
图3 心电图显示颈动脉窦刺激器的活动,没有干扰CRT的心室起搏
在设备激活后的随访中,患者没有出现心衰失代偿发作,没有急诊就诊也没有加大利尿剂治疗,左西孟旦改为每6周输注一次。用ICD-CRT监测发现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明显减少,植入前监测NSVT发作余次,其中有3次VT发作采用ICD治疗,7.4%的时间为房速/房颤,并且有90%的双心室起搏。在年10月患者心律失常发作的次数已经减少到几乎消失,不需要ICD治疗,双心室起搏的百分比增加到近97%,并且有NT-proBNP和肾功能水平的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也无显著异常。肺充血和外周水肿的迹象在之后的随访中逐渐消失。讨论
以交感神经占优势和副交感神经传导减少为特征的自主神经失衡是LVEF降低型心衰的典型特征,可导致疾病进展、运动不耐受、心室重构、心律失常和过早死亡。这些过程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新疗法,如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疗法,可以增强这种抑制,以恢复自主神经平衡,并应对这些机制。压力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中的解剖结构,激活时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反射弧,抑制交感神经系统。颈动脉窦刺激器由一个类似起搏器的脉冲发生器和一根颈动脉窦电极导联组成(末端为一个小圆形电极),可激活这些压力感受器。
总结
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压力感受器刺激装置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可改善晚期难治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并减轻症状;此外,对于心律失常事件患者来说也是有前景的治疗选择。来源AinhoaRobles-Mezcua,JoséManuelVillaescusa-Catalán,JoséMaríaMelero-Tejedor,etal.Anewapproachtothetreatmentofadvancedheartfailure:acasereport.EuropeanHeartJournal-CaseReports.12January.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