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中医归于“胸痹心痛”范畴,中医典籍中所描述的“水气凌心证”“痰饮病”的临床表现与心力衰竭的症状比较吻合。
在中医辨证中,需要分辨疾病属于虚证、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而心力衰竭纯虚纯实者较少,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为主。
虚证多为气虚、阳虚、阴虚,实证指常出现的气滞血瘀、兼夹痰饮等证。心力衰竭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即在气虚、阴虚、阳虚的基础上,兼有气滞、血瘀、痰饮等实证的表现。
临床治疗应全面考虑标本、虚实、缓急等综合情况,根据证候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中医药治疗。
如:气虚、阴虚为主者,以生脉饮加减;阳虚为主者,以真武汤化裁;兼证之中,气滞血瘀、兼夹痰饮者,可依血府逐瘀汤、苓桂术甘汤分别选用。
常用的中成药物有
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酸枣仁、冰片),侧重于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生脉饮口服液(红参、麦冬、五味子),用于气阴两虚、心悸气短;
益心舒胶囊(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川芎、山楂),偏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芪苈强心胶囊(黄芪、人参、附子、丹参、葶苈子、泽泻、玉竹、桂枝、红花、香加皮、陈皮),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兼顾标本;
血府逐瘀软胶囊(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枳壳、柴胡、桔梗、当归、地黄、牛膝、甘草),以活血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