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热点心力衰竭中心落户上海远大

导读

11月11日至12日,中国心力衰竭大会在沪召开,大会在展现心力衰竭领域最前沿学术知识、最先进诊疗技术和最新临床科研成果的同时,宣布“心力衰竭中心”医院,并建成覆盖医院的心衰协作网络,未来,心医院就能得到规范化的疾病治疗和干预。

会议现场

覆盖医院的心衰协作网络初步建成

40岁以上人群中,每5个人就有1个有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心衰是导致65岁以上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5年生存率小于50%,致死率是乳腺癌、肠癌等晚期癌症的2-3倍。如何规范化执行心衰的诊断、标准化治疗及长期随访?11月11日至12日,中国心力衰竭大会在沪召开,大会在展现心力衰竭领域最前沿学术知识、最先进诊疗技术和最新临床科研成果的同时,宣布“心力衰竭中心”医院,并建成覆盖医院的心衰协作网络,未来,心医院就能得到规范化的疾病治疗和干预。

危害猛于癌症心衰后备人群基数巨大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状态,患者的心脏因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供给全身,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等症状并逐渐加重。心衰的成因大多由于心肌受损,可发生在心梗或者其它对心脏有影响的疾病之后,或者因为长期受损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动脉疾病、高血脂、体内酒精含量超标、药物滥用等。

权威数据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衰作为心血管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患者人数持续增长,目前我国35~75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近0.9%,估计成年人患病超过万。更可怕的是,由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群日益庞大,儿童和年轻一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人数日渐增加,心衰后备人群基数巨大。其危害甚至超过癌症。

与会专家指出,作为心血管疾病最终发展阶段,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防,近年来都有突破性进展。然而,一个需要获得长期系统性管理的慢性疾病,目前的现状却尚处于“孤立治疗”模式。不同医疗机构在心衰的治疗、管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大量心衰患者未能得到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和教育。“比如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重视不够,部分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冠心病、先心病、心脏瓣膜病等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尚不规范等。”医院终身院长孙宝贵教授在中国心力衰竭大会发言中指出,心衰的诊断和治疗上急需改进和提高,建立有力的网络平台,形成高效的防治队伍,深入开展心衰的防治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干预,刻不容缓。

会议现场

医院加入心衰协作网络

整合多层次力量,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的专家团队和执行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在制定标准、解读指南、基层教育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心衰的整体防治水平,有效降低心衰的致残致死率。医院的余位心内科权威专家在出席“中国心力衰竭大会”的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全新的心衰协作网络的诞生。

心力衰竭中心发起人、医院终身院长孙宝贵教授表示,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力衰竭信息专业委员会共同指导下成立的心力衰竭中心将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中心,这一张心衰协作网络将共同提升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

孙宝贵教授告诉记者,心衰中心的协作网络已覆盖本市宝山、普陀、松江、杨浦、闸北、虹口等区50医院,而在全国范围内,也已覆盖包括浙江、河南、江西、江苏、安徽医院。未来,这一网络还将不断扩大。

“心衰中心把‘孤立’医院、医生都纳入到一张网络中,通过各中心之间的交流,学术活动、会诊和义诊、专家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将让心衰的治疗变得更规范化。”孙宝贵教授告诉记者,借助最新的通讯手段,心衰中心的医生将进入一个专门的讨论群,医生在门诊、查房和手术的过程中有疑问便可通过讨论群可与包括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衰中心首席顾问葛均波教授等在内的行业大咖交流,“医生提升诊疗水平,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

孙宝贵教授

大数据比对探索心衰管理模式

“医院连接到同一张网络中来,除了达到规范心衰防治的作用之外,心衰协作网络的建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可以为心衰病例建立一个医疗大数据平台。”孙宝贵教授指出,这一大数据平台将有助于形成成熟有效的心衰系统管理模式。

心衰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反复发作,患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很高,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且出院后无法得到有效的疾病管理。国内相关调查显示,46.7%的慢性心衰患者从来不或很少称体质量,51.1%的患者会称体质量,82.2%的患者从来不注射流感疫苗,40.6%的患者无法正确识别心衰的症状。

孙宝贵教授指出,按照传统的医疗模式,慢性心医院为中心,医生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对出现严重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对患者进行发病前的综合防治和管理。这样一来,医院时病情往往很严重,花费又多。“心衰中心的协作网络中,医院医院,它们在心衰防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孙宝贵教授指出,通过协作网络获得的医疗大数据,将对比分析患者健康水平、健康宣教、治疗方式、再入院率、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变化,最终形成成熟有效的心衰系统管理模式,使更多患者纳入到有效管理当中,达到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减轻医疗经济负担的目的。

医院心力衰竭中心正式成立

揭牌仪式

“患者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社区中生活,因此社区为主的疾病管理模式是心衰患者管理的重点。”孙宝贵教授透露,心衰中心成立后,将每月在沪上各社区举办场健康讲座和义诊,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心衰患者的疾病认识水平,掌握科学的自护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控制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平台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您留言回复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一起参与思考与讨论哦。

全国医疗信息发布平台,传播覆盖全国医疗行业!名人堂医疗资讯投稿及广告位火热招商中,(非诚勿扰)

阅读是一种智慧,转发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喜欢请分享!!!

赞赏

长按







































二甲基亚砜密度
中国白癜风协会成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cdncw.com/xlsjby/7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