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诒和读高中时想拜师学画,父亲章伯钧推荐画家潘素。 章诒和问父亲:“谁是潘素?” “张伯驹的夫人。” “谁是张伯驹?” “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收藏无数罕见之物。别看我有字画五千多件,即使全都卖掉,也未必抵得上他的一件。” 章诒和不信,哪有东西这么值钱。 章伯钧便问:“你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吧?” “这是李白的诗。” “张伯驹就有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他把这个帖送给了毛泽东。你知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谁写的吗?” “杜牧。” “对,张伯驹就有杜牧的字。你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张伯驹有范仲淹的手卷。” ……
最后,章伯钧又说了一句:“只是这些东西现在都不是他的了,换成了一张国家的奖状。”
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馆藏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诚购《平复帖》30年代初期,张伯驹第一次见到《平复帖》。这幅晋人陆机手卷,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至少早60年。张伯驹托人找到帖主溥心畲,表达购买此帖的愿望。溥心畲说目前尚不需要钱,他日张伯驹想买,须出价20万大洋。张伯驹心喜此帖不会卖给古董商,便到银行借出6万大洋,以便待机购买。
岂料几年后,张伯驹听说溥心畲的另一件珍品《照夜白图》,已几经倒手被卖到英国,当下心急如焚,托张大千找到溥心畲,愿以6万元购买《平复帖》,溥氏未允。 转年,溥心畲母亲过世,急需大笔现金办理后事。张伯驹听说后,托人代转:“如肯以《平复帖》作抵押,愿借1万大洋。”溥心畲心下感动,愿以4万大洋将此帖转让给张伯驹。经过数年的守候,张伯驹终于夙愿得偿,也使国宝免于流失海外。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观看《游春图卷》全卷?
此图卷描绘的是春日踏青的情景。图中山石以细线勾勒,以青色沿山体填色,并以泥金晕染山脚,成为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之先声。画中表现出的空间与造型意识,远近、高低的空间关系及相互比衬的大小、宽窄结构比例关系,标志着我国古典山水画趋于成熟。
画幅前有宋徽宗题“展子虔游春图”。幅后隔水上有“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孟春”题诗。后隔水有清乾隆帝“丙申(一七七六)孟春”御题诗。尾纸题跋有“前集贤待制冯子振奉皇姊大长主命题”诗,钤“怪怪道人”。有赵岩题诗,钤“秋”。有“中书平章政事张珪”题诗。董其昌“庚午(一六三〇)”跋。
勇购《游春图》抗战结束后,故宫失散于东北的书画陆续出现在北平古玩市场。古董商马霁川从收购的文物中挑选珍品,伺机转手国外谋利。一天夜里,张伯驹突然出现在马霁川家门口,进门便大吼:“展子虔的《游春图》可在你手中?”
此画恰在马霁川手里,他正欲卖给洋人。眼看事情败露,马霁川便狮子大开口:“张爷不必打听货在何处,只要您拿出两黄金,无价之宝就是您的了。”这对张伯驹来说无疑是天价。他找到故宫博物院,建议由院方收回此画。岂料人家回复:故宫博物院因经费不足,无力收购,望君妥处。 张伯驹只能亲自出马。未筹钱财,他却先来到琉璃厂。张伯驹走进了荣宝斋,坐下便说:“有一幅《游春图》,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人决不会轻饶他。”出了荣宝斋,他又去一德阁、德古斋……每进一家店铺,都是这番话。 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闹得满城风雨,自己已无法出手,只好降价让与张伯驹,但仍开价两黄金。张伯驹因过去收藏字画早已散尽了家财,只好忍痛将自己居住多年,原属李莲英的旧墅卖给辅仁大学,终于凑齐钱款。
舍命不舍画年,张伯驹遭人绑架,绑匪是汪精卫手下的师长,他们向潘素索价万伪币,不然就要撕票。绑架者明显是冲着张伯驹的钱财来的,但张家的钱其实大部分都变成了那些珍贵的字画了。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变卖字画,拿钱赎人。
张伯驹连日绝食,但求见夫人一面。夫妻二人得见时,张伯驹已憔悴不堪,潘素不免凄然泪下,然而张伯驹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他悄悄关照潘素:自己宁死魔窟,绝对不许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就这样,张家与绑匪僵持了近8个月。见敲诈无望,绑匪只好将赎身价格降到40万。潘素经过多方借贷,终于凑齐赎金,把张伯驹赎出来。
痴心不改解放后,张伯驹看上了一幅古画,出手人要价不菲。而此时的张伯驹,已不是彼时的张公子!
他不供职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所任职务皆为虚职,并无实惠。潘素作为家庭主妇,支撑日常生活的诸多开支,应付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并将生活维持在不低的水平线上,已是费尽心力。每月不仅把所有的工资花光,而且尚须从“家底儿”中掏点出来。丈夫相中的古画虽好,但想到现实的经济状况和未来漫长的生活之需,潘素有些犹豫。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最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故宫藏画第一功臣张伯驹:将一生家财尽献国家!
年,国家发行公债券,文化界人士为支援国家建设踊跃认购。张伯驹的内心颇不宁静,自己也有心出一份力,但像别人那样一下拿出个三千五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里除了一所宅院,只有少得可怜的现金和不可计数的书画。经过一番思量,张伯驹做出了惊人之举,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八件墨迹珍宝捐献出来。这八件珍宝是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八服赞》、宋蔡襄《自书诗》、宋黄庭坚《诸上座》卷、宋吴琚《诗帖》卷、元赵孟颍《草书千字文》以及元俞和楷书。 八幅真迹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镇院之宝。国家作价20万元人民币用于奖励,张伯驹却分文不取。“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 而张伯驹的另一件珍宝展子虔《游春图》,已于年捐出。在担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他又捐出40余幅字画,将一生家财尽献国家。
张伯驹捐赠史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续。——张伯驹言!
1《平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张伯驹花费银元4万购得
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2《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张伯驹两黄金购得
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3《百花图》杨婕妤南宋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已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是南宋女画家杨妺子的《百花图卷》。此绘画长卷现为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的。《百花图卷》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它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吴其贞《书画记》和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该画卷乾隆时期收入清内府收藏,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爱心觉罗·溥仪从北京故宫将此画卷以赠送其胞弟溥杰的名义携带出宫,后辗转藏于长春市伪满皇宫小白楼内,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溥仪仓皇逃亡通化大栗子,该《百花图卷》散失于民间。年《百花图卷》曾在长春市内被发现,后流入北京市被大收藏张伯驹先生收藏,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百花图卷》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被认为是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张伯驹曾经这样表述:“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但这样一件被他视为精神慰藉的作品,最后也捐了出去。
4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本幅无款印。引首有董其昌行书题记,后隔水有王铎跋,后幅有董其昌跋二则及袁枢跋。钤有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誉、安岐、嘉庆、宣统内府等鉴藏印记。
此图经明代董其昌鉴定,认为是董源的真迹。作者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几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
董源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他的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年5月,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可悲可叹!!!
5五代从义《武夷山放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鬼谷山人等,贵溪(今江西贵溪)人。道士,居江西信州(今上饶)龙虎山上清宫。工诗文,善古隶、章草。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后自成一家。所作云山,大笔泼墨,苍润浑厚,取势奇险。生卒年不详。此图表现福建武夷山勝景。奇峰突起,山下层林断岸,溪涧幽深,一叶轻舟飘流游览。以草书笔法勾勒,兼以淡墨轻染,与常见水墨云山画法不同。全幅布局奇特,得武武夷九曲之险。虽自谓仿巨然笔意,但更多的是方氏自己的风格。本幅右上自识[武夷放棹]隶书四字。左方又题[敬堇签宪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幸达之。至正已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钤[方壶清隐]白文印。按已亥为公元一三五九年。曾经清安岐和清内府收藏。《大观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宝迂阁书画录》著录。
6唐杜牧《张好好诗》
大诗人杜牧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张好好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伯驹多大洋收之。
美人迟暮,难免令人唏嘘伤感。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诗人杜牧为歌妓张好好挥笔赋诗一首,成为了我们能见到的这位著名诗人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
《张好好诗》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见于《宣和书谱》卷九,并钤有宋徽宗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后曾递藏于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年,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年,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北京,转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此消息后,急托墨宝斋马保山先生追寻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顾,诗卷寻得,张伯驹先生以重金购回,内心狂喜,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如此数日,爱不释手。年,张伯驹先生将此杜牧所书《张好好诗》卷捐赠政府,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7宋范仲淹《道服赞》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伯驹花费黄金多两购得。
《道服赞》页,宋范仲淹书。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
后纸有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吴宽等多家题跋。钤鉴藏印:“高阳图书”、“寿国公图书印”、“东汉太尉祭酒家学”、“十六世孙主奉右胜谨藏图书”、“怀州军康记”等多方,另钤清梁清标、安岐诸印,又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年)以前。
此赞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刻入明文徵明《停云馆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曾经宋范氏义庄,清安岐、清内府,近人张伯驹等收藏。
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献故宫博物院。
8唐李白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主席。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宋徽宗题李白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传为李白书,但有人疑为宋人伪作。笔势较为豪放、雄浑、又含飘逸之气,倒颇符合李白诗歌风格。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伯驹非常喜爱此帖。李白狂放不羁,开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其书法被诗名所掩。《宣和画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他的这幅墨迹诗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帖面苍劲雄伟之中,见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真是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
伯驹割爱,通过统战部徐冰同志将此帖转呈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写到:“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毛主席收到此帖,观赏数日,也十分爱惜,后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毛主席亲嘱中办给这位收藏家代写感谢信一封,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
9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黄庭坚书。纸本。草书。此帖系写给其友李任道的信札,内容为介绍五代时金陵禅宗僧文益的语录。笔法圆劲,气势苍浑雄伟,学怀素而有自己风格,为晚年代表作。款署“山谷老人书”,朱文铃“山谷道人”一印。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清河书画舫》、《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岌初编》等二十九部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10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宋徽宗以长卷形式表现雪后郊野的江山景色。开卷平远空旷,中段以后景物渐趋繁密,层峦叠嶂前后交错,江河坡岸隐现其间点缀着楼观、村舍、桥梁、栈道。
画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雪江归棹(音照)图”五字,左下角钤“宣和殿制”印并“天下一人”画押。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此图曾经清乾隆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11元钱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江南湖光山景。画面中部碧峰数座,山下绿树成林,茅舍数间隐于丛林之中。屋前竹篱围绕,环境清幽。山居左右,湖水环绕,水平如镜。右方水面绘扁舟一叶,左方则野桥断岸,长松高耸,一人骑马偕童而来。远处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卷末自题五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隐于书画、绝意仕途的思想。款署“吴兴钱选舜举画并题”。钤“钱选之印”、“舜举”等印。
此图画风师法唐赵伯驹,上溯至隋展子虔,追求古朴恬静的格调。画山石空勾无皴,画树勾勒后填青绿色,用笔工中寓拙,山脚施以金粉,浓重中见明净。卷后有俞贞木、镏敏、周传、嘉言、谢缙、董其昌、顾文彬等二十六家题记。
曾经明俞贞木,清孙承泽、吴云收藏。《式古堂书画汇考》、《庚子消夏记》、《过云楼书画记》著录。
12赵孟頫《千字文》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13宋蔡襄《自书诗册》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14《孟蜀官使图》唐伯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本幅自题:“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缘与争绯。蜀後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漤觞。俾後想摇?之令,不无扼腕。唐寅。”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玩元素网网络+雅昌等多方面整理,同行转载请声明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等服务
添加()
广告合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