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赵静,于美花,周艳,焦云根.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管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9(1):-.
一什么是格林模式?格林模式由美国著名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LawrenceW.Green)主创,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最具权威性的模式。格林模式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即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思考——从最终的结果追溯到最初的起因,先问“为什么”,再问“如何去进行”,避免以主观猜测代替一系列的需求诊断;二是考虑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显示出一切个人和群体行为与环境变革的努力,必须是多元的,因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业应该是多层面的。
二基于格林模式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管理1组建健康管理团队团队主要包括研究者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及其护理团队4名、主任医生2名、营养师1名、康复师1名,其中研究者负责制定方案,护士长负责项目指导,主管护师及其护理团队负责患者的集体健康教育、资料采集及随访,主任医生负责开具符合患者需求的饮食医嘱,营养师根据患者的饮食医嘱制定膳食处方,康复师则负责患者的康复运动锻炼。
2团队成员培训研究者以小讲座、案例分析讨论的形式对组建的健康管理团队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熟悉格林模式理论及干预方案、如何以理论为依据组织并实施及掌握个性化饮食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态的知识。培训时间约为1h/次,共培训4次,培训结束后以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团队成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参与本研究。
3影响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通过评估获得并分析影响老年CHF患者营养状态的因素,将该因素分类为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针对其中可干预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其中倾向因素评估是在患者入院时,在病房采用心力衰竭患者微型营养表(MNA-HF)以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评估其营养状况,了解患者存在的饮食问题及倾向因素,并建立个人营养信息档案,由研究者管理。个人营养信息档案内容包括每日营养饮食计划及饮食记录,患者及家属依从性,食物过敏史,饮食习惯、偏好及禁忌,影响进食的因素及消费能力。促成因素是在患者住院期间观察其体质量变化规律、饮食知识掌握程度,并针对饮食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解决,如“不知如何正确饮水”“不知如何控制食盐的摄入量”等。在心血管内科示教室对患者进行集中健康教育并进行演示,而后由营养师根据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个体化需求与患者共同制订量化的饮食方案。第一次授课主要讲“怎么吃”:(1)由营养师讲解每日各类营养素的需求量,指导患者谷类、蔬菜、水果、鱼虾类、瘦肉、低脂饮奶等营养如何搭配均衡;对体质指数(BMI)>24kg/m2者,指导其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并适当增加运动。(2)播放营养状态对改善CHF患者心功能预后的相关视频,以加强患者营养意识。(3)发放食物营养成分表、饮食宣传册,同时鼓励患者自由提问和讨论,并针对疑问进行解答。第二次授课主要讲“怎么量”:(1)向患者发放标准为1g的盐勺,量化食盐摄入量,每日进盐量<5g,其中重度心力衰竭者每日进盐量<2g,同时鼓励患者以钾盐代替钠盐;教会患者使用手机秒表功能、指示脉搏部位以自数脉搏;使用有刻度的水杯进行少量多次饮水,并准确记录每次饮水量,每日液体总摄入量为~ml;使用统一的量筒计量小便,卧床患者可先使用尿壶,再使用量筒计量;大便可自理者给予自制一次性大便袋收集称重,卧床者则使用便盆或尿垫称重,腹泻者使用肛门袋收集称重。(2)由主任医师讲解营养状况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再次提高患者改善营养的意识。(3)由主任医师和营养师针对患者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解答。在两次授课后,患者可结合自身病情变化、营养需求、体质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对个性化饮食进行反馈,并及时调整营养方案;责任护士每日请患者讲解“怎么吃”“怎么量”的内容,补充漏项、纠正错项;康复师则根据患者的心力衰竭分级(Ⅳ级除外)、活动耐量等进行"一对一"康复运动指导,选择适合患者的康复运动训练。强化因素是在患者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研究者记录患者出院时间、联系方式、现住家庭地址,根据患者不同文化程度及生活习惯等安排不同的随访方式和时间。随访方式包括:(1)每周三下午3:00开始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其对饮食计划的执行情况、用药情况及运动情况等,指导患者按计划执行,及时解答患者疑难问题并记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