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精彩演讲
医院葛均波院士以泛血管研究进展为题,阐述泛血管疾病的诊断、评估和治疗进展。泛血管疾病是指一组以动脉硬化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特征,严重危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和四肢。高危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对于泛血管疾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现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靶向分子荧光成像、冠状动脉CT造影、磁共振、IVUS、OCT及血管内窥镜等。如何从分子影像、功能影像、结构影像等方面在患者出现症状前就进行干预,是疾病防治的重点。人工智能在泛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基于机器学习的CT-FFR具有准确率高、速度快、实时等优点,可以实现实时得到CT-FFR结果的目的。最后葛院士指出,泛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要通过医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参与协作。坚持运用系统生物学理念和手段,从不同层面探索泛血管疾病的有效预防与治疗策略,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泛血管医学学科的发展。
张澍:IMPROVE研究结果及解读张澍教授精彩演讲
如何从已经满足ICD一级预防标准的患者中筛选出更加高危的患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医院张澍教授在本次大会上对ImproveSCA研究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心脏性猝死1.5级预防的概念。ImproveSCA是首个源于中国的概念,由中国专家担任全球PI,且样本主要来自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针对发展中国家关于心脏性猝死的前瞻性临床研究。ImproveSCA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非随机、非盲、干预性、全球多中心上市后研究,入组例符合ICD植入Ⅰ类适应症的可分析受试者,分别来自84家临床中心,中位随访21.0±10.8个月。研究结果显示,校正基线后,ICD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全因死亡率49%(p0.)。该研究对ICD预防猝死具有深远意义。ImproveSCA研究结果弥补了亚洲、南美、东欧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既往缺乏的大型ICD研究数据,其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筛选ICD更有帮助的患者,帮助亚太、南美、东欧及非洲等地提高ICD应用提供临床证据。由中国专家提出的1.5级预防将会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提升ICD的临床应用。
华伟:中国CRT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华伟教授精彩演讲
中医院华伟教授围绕中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阐述。心衰是全球性的心血管挑战。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相当数量患者心动能衰竭进行性加重。近年来,心脏起搏治疗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进展,为治疗心衰开创了新的途径。目前我国CRT植入量逐年增长,CRT-D四极占比更高。中国CRT植入患者中,大部分是非缺血性疾病,这个比例与国外不同。中国CRT的植入中心近5年来增长不明显,还需要培训更多的中心进行植入。对于亚太而言,中国大陆CRT百万人口植入比例仅为2左右,百万人口植入中心不到1家医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心衰患者采用左室四极电极导线、MPP、AdaptivCRT等CRT新技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获益率;对于无法植入CRT或CRT无反应的患者,可选择无导线心脏再同步治疗技术、CardioMEMSTM、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等最新技术,同样可使患者获益;VNS的有效性仍需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杨杰孚:中国心衰中心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杨杰孚教授精彩演讲
医院杨杰孚教授对中国心衰中心建设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解读。目前,我国心力衰竭危害严重,具有中晚期心衰治疗效果差、诊疗与指南差距大等挑战。心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规范心衰诊疗,建立心衰的长期综合管理,建立心衰大数据库,推动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年7月,我国现已完成在全国范围内成立18个心衰中心省级联盟。心衰中心的认证工作经过严格把关,有序开展,保证认证质量。全国心衰中心总注册家,心衰中心数据填报持续增加,7月增加例。网络心衰学院持续开展,主打四大专栏课程。年心衰中心将继续保证体系完整,把控质量,惠及基层,推动心衰分级诊疗落地,打造区域转诊救治体系标杆。建设和落地心衰中心质控体系,使质控考核常态化,促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此外,心衰中心将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落地和一体化管理,开设建设培训和健康教育,提高心衰规范诊疗水平。
李新立:《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亮点李新立教授精彩演讲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年10月正式发布,为中国心衰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翻开我国心衰整体防控的“新篇章”。本次大会上,医院李新立教授对《指南》中的亮点进行了解读。《指南》在《年中国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有代表性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参考ESC和ACC/AHA/HFSA指南,强调心衰综合管理、以预防为主和心衰的随访。《指南》采用多项中国心衰相关研究证据,应用中国专家的文章15篇,占总文献的21%。此外,《指南》中洋地黄类药物的推荐符合中国特点,还加入了中药治疗心衰和高原心脏病部分。《指南》在诊断方面采用心衰新的分类及诊断标准,增加了以射血分数处于40%-49%临界范围的心衰(HFmrEF)的分类。《指南》强调心衰要早筛早诊,加强预防。在心衰药物治疗方面,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列为Ⅰ类推荐,推荐以ARNI代替ACEI/ARB,以进一步减少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此外,指南强调加强心衰综合管理,建立长期随访制度。
此次论坛增进了交流,开拓了视野,期间众多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亲临授课,博采众长,互通有无,全面系统地为大家呈现了心力衰竭领域最新进展和动态,同时也基于临床需求,聚焦心力衰竭基础治疗,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化。论坛成功地搭建了区域性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安徽及周边地区心力衰竭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心力衰竭防治水平。
精彩花絮
转载自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