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常因泵衰竭和心律失常而使死亡率增加,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近年心衰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据统计,冠心病导致的心衰居各种病因所致心衰之首,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积极防治冠心病心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笔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振源胶囊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4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09~-08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84例。纳入标准:原发病为冠心病,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1]及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按美国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为Ⅱ~Ⅳ级,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45%,同时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3]者。排除标准:冠心病以外的其他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心功能Ⅰ级;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不全;未控制好的高血压;过敏体质;精神病患者。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7~75岁,平均(65.1±7.8)岁;心功能Ⅱ级11例(26.19%),Ⅲ级24例(57.14%),Ⅳ级7例(16.67%)。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3.7±8.5)岁;心功能Ⅱ级10例(23.81%),Ⅲ级25例(59.52%),Ⅳ级7例(16.67%)。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属知情同意书。
方法
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低盐饮食、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阿斯匹林、他汀类等常规西药治疗,保持两组间用药及休息、吸氧等治疗措施的均衡性。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振源胶囊(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5g/粒),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在用药观察期间,停用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中西药物。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2.2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做以下指标检测评估:①NYHA心功能分级;②心电图检测;③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LVEF。④6分钟步行距离。
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1疗效标准心功能疗效评定标准(按NYHA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3]。显效: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无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或恶化。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ST段的降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治疗前后心电图对比无变化。
3.2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3.3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结果见表2。
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LVDD、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结果见表3。
3.5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服药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
讨论
冠心病慢性心衰属中医学“胸痹”、“心悸”、“水肿”、“喘证”等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心气不足为本,血瘀水阻痰饮为标。心气虚是心衰的最基本病机。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作用,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则血运不畅,瘀阻心脉,甚则血瘀水停,心失所养,致使心主血脉功能失常而衰退,出现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振源胶囊中人参大补元气,通畅血脉。《药性论》言其“主五脏气不足”。《本草经疏》云其“通血脉者,血不自行,气壮则行,故通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心功能,改善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降低血脂和血糖,改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长期以来,人们对人参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参的根茎,对“人参果”这个人参家族中的精华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研究表明,人参的成熟果实中富含人参皂苷,人参果皂苷中的人参皂苷含量明显高于人参的根茎,振源胶囊是由人参成熟果实中提取的人
参果总皂苷制成,具有益气通脉、宁心安神、滋补强壮、生津止渴等功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功能,抗心肌缺血,调节脂质代谢、降血糖等作用,能明显改善疲劳、乏力、气短等衰弱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心功能疗效、心电图疗效及LVEF、LVDD、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表明在常规西医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基础上加服振源胶囊,能更有效地提高心功能,改善心肌供血,增强运动耐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心衰的二级预防,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9(1):7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5(1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77.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科技》年3月第21卷第2期-
段学忠、王翔艳、徐静、王巍、刘伟伟著
本文仅供益盛药业医学、药学相关人员参考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